今天咱们来聊聊“关中”。陕西就像是一个“肉夹馍”,两侧是陕北的高原和陕南的山区,夹着中间的平原这“一块肉”。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关中就是夹在两者之间的那块中间部分。
关中这个地方,大家或许听说过,但不一定了解它的真实面貌。甚至有些人可能会有些困惑,像是韩城算不算关中?铜川呢?其实,答案是:都算!不仅是韩城和铜川,甘肃的部分地区,甚至河南和山西的部分地方,也都在关中的范围之内。别急着觉得这话有些不靠谱,接着往下看,你会对“关中”这个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西汉的一个故事来理解关中的范围。西汉时期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也被称作“海军司令”。他在平定南越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回到长安领奖时,汉武帝因为杨仆的家乡在函谷关外,就封他为“关外侯”。杨仆急了,紧追汉武帝要求改封,汉武帝嫌麻烦,便答应说:“那就把函谷关的位置移到你家西边去,怎么样?”杨仆一听觉得有道理,立即在自己家乡的新安县东部修建了一个新的函谷关。从此,函谷关就分成了“秦关”和“汉关”两部分。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历史事件——“关外侯”这个爵位是东汉时期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西汉时期,关中与关外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函谷关的位置来决定的。
关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史记》中。在《秦始皇本纪》中提到:“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秦代开始使用关中一词,当时“关中”的“中”字,是指秦地的中心。秦统一天下后,秦地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因此自然被称为“关中”。而与之相对的“关内”,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对于秦地而言,最重要的关隘就是函谷关,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依旧是分界线,它将“关中”和“关外”分开。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那么,关中具体的地理范围到底是怎样的呢?这就引出了“关中”的几个不同的说法。我们通常理解的“四塞之地”是指关中的地理特点:南有终南山,北有北山,西有陇山,东有崤山。这四座山脉把关中围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成就了“关中”的战略重要性。历史上,许多军事名将都提到过这块区域的地理优势,比如崤山的函谷关、北山的金锁关、陇山的萧关、终南山的武关大散关。
《史记》中的一段话也强调了“四塞”的地理特性:“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不过,具体的四个“关”是哪四个,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东晋学者徐广曾提出“四塞”指的是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和北萧关,这种解释如今得到广泛认同。
但是,除了四关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西晋潘岳提出的“二关说”,他说关中以函谷关和陇关为界;还有一种是唐代《三辅旧事》中的“二关说”,认为关中以散关和函谷关为界。而在后来的“六关说”中,甚至包括了潼关和金锁关,认为这六个关隘共同构成了关中的防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潼关和函谷关的历史地位和军事意义较晚。最早提到潼关这个名字的是在《三国志》中,马超和曹操的战斗就发生在潼关附近。因此,关中的范围到底是哪几关,至今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关中的范围可以有多种理解。例如,《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这本书认为关中指的是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和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关中的地理范围也会随行政区划的调整发生变化。比如在西汉时期,汉中和陕北地区有时也被纳入关中的范围,而在唐代,豫西的弘农地区也曾被划入关中的行政范畴。
甚至有些历史学者提到,关中并不止局限于陕西一省,它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涵盖了甘肃、山西甚至河南的部分地区。事实上,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甘肃的平凉、天水,山西的运城、临汾,以及陕西的商洛地区,共同构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
对于山西的运城、临汾以及甘肃的天水,它们与关中地理上有深厚的联系,特别是在汾渭盆地的形成上,渭河与汾河流域交织成一个连接的区域,随着现代交通的便捷,这些地方也逐渐融入关中的经济文化圈。
因此,无论是从狭义的关中,还是广义的关中,关中的定义和范围都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最常见的理解是,关中是指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以南的地区;而广义的关中则包括了甘肃的部分地区、河南的一些地方,甚至扩展到山西的一部分。未来,随着西安的发展,关中的地理范围和经济区域或许还会继续扩展。
总结来说,关中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它不仅是陕西的心脏地带,也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