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国的人才战略,细思极恐
迪丽瓦拉
2025-09-17 05:32:09
0

文 / 子玉

秦国能够实现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大事业,得益于商鞅、范雎、李斯等外臣的卓越才能。这并不是说秦国本土没有出色的人才,而是因为本土人士的身份束缚过于沉重,无法轻装上阵,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潜力。实践证明,正是像商鞅、张仪这样的外臣,才具备为秦国“动刀”改革的能力,推动秦国在扩张的道路上势如破竹。而这一点,对于关东六国来说同样适用。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已经明确表达了秦国与外臣的关系: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关键点:秦昭王通过范雎清除了外戚和权臣,如宣太后、穰侯,夺回了王权;秦国借助范雎的策略不断扩张疆土,最终成就了昭王的帝业。

从表面看,扩张领土和蚕食诸侯的任务,秦国本土人才也能完成。白起、王翦这些名将的存在,足以让秦昭王自己制定出“远交近攻”的战略。这种战略在实践中便能领悟出来,根本不需要外臣的帮助。但要解决女主和外戚的问题,却不是秦国本土的力量所能处理的。宣太后和魏冉等外戚,经过多年布局,早已将楚系势力深深植入秦国的政权和地方,几乎覆盖整个国家,这使得秦昭王要想动摇王权几乎不可能。若让秦国自己的人去解决这些矛盾,势必会受到内部各种势力的牵制,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外臣。外臣没有秦国内部的牵绊,能够轻装上阵。比如范雎,刚入秦国时便大胆宣称:“天下人都只听说秦国有穰侯、有太后,而不知有秦王。”想让秦国的本土人士这样喊一声,估计没人敢。范雎敢于直言不讳,正是因为他没有任何地方根基,能够毫无顾忌地为秦昭王出谋划策,挑战秦国内部的权力结构。

然而,秦昭王要想收回王权,必须依靠范雎等外臣。而范雎想要在秦国立足并成为秦王的心腹,也必须全力以赴为秦王办事。可以说,范雎的前途命运与秦昭王紧密相连,只有拼尽全力,才能确保自己在秦国的立足之地。外臣的轻装上阵,正是他们能够迅速改变局势、击破秦国内部权力对立的关键。

这种外臣的作用,也可以对照到秦武王时期的甘茂——

秦武王继位第三年,为了开辟直通洛阳的道路,发动了宜阳之战。宜阳是韩国的战略重镇,韩国将大量兵力、粮草等资源集中于此,面对这座坚固的要塞,外界普遍看衰秦国的出兵。然而,有些人很快发现其中的玄机,认为秦国有可能占领宜阳。原因在于,甘茂是外臣,他若不能攻占宜阳,就无法在秦国立足,若能成功,便能一举奠定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因此,甘茂必定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能力,竭尽所能。

反观景翠,他在楚国已经达到了高位,官职为柱国,爵位为执圭,几乎触摸到了楚国的天花板。即使他打退了秦国的进攻,最多也不过得到一点赏赐而已,而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的策略是观望,待时而动,尽量避免和秦国发生正面冲突。

最终,甘茂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战斗,成功拿下了宜阳,并斩首韩军六万。表面看,这场战斗是两国兵力的对决,然而真正决定战局的,还是两国国君在用人策略上的不同。秦国选用了外臣,这让甘茂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而六国却因世族的束缚,使得战场上士族子弟往往只是“摸鱼”,无法全力投入到战争中。

外臣拥有强烈的危机感和事业追求,而世家子弟由于有地位保障,往往缺乏真正的动力。外臣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没有根基,与国君的利益高度绑定,无法轻易放弃。如果国君希望抛弃他们,外臣很容易就会被抛弃。比如,秦惠文王为了化解世族和外臣的矛盾,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商鞅;秦武王即位后直接将张仪踢出了局;秦昭王一句话就罢免了范雎;嬴政也凭借一纸命令将李斯等外臣赶出秦国。

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秦国本土的权臣身上,秦王绝不可能如此轻松。可以说,秦国重用外臣,是低风险、高回报的选择,每一任秦王都深知这一点,心中暗自得意。

嬴政重用李斯等外臣,依旧是这一原则的延续。如果他用宗室人物,宗室可能不会全力以赴,还可能因宗室的强大而威胁到王权。与其说李斯极力推崇外臣的能力,不如说嬴政通过《谏逐客书》真正理解了李斯的用意:重用外臣,将带来丰厚的回报。

因此,秦国才能打破世族的束缚,挑战传统的世族制度,使国家不断强盛,最终实现统一。而这正是秦王能够专注资源,集中力量向关东六国输出的根本原因。

商鞅、范雎的改革成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商鞅通过轻装上阵,迅速将秦国引领到“耕战”和“郡县制”的轨道上,成为诸侯国中最为领先的国家。而秦孝公则巧妙地将商鞅推上前台,承担起所有压力,自己则在幕后默默支持。等到商鞅与世族的矛盾积累到顶点时,秦惠文王毫不犹豫地除掉了商鞅,顺利平息了世族的不满。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楚国。楚悼王通过吴起的改革使楚国一度强盛,但吴起得罪了楚国世族,最终在楚悼王死后遭到贵族的集体报复。新国君继位后,不仅通过杀戮回应贵族的不满,还彻底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吴起在魏国的遭遇也说明了外臣的困境。即便他在魏国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就,但当魏国的国君感到不安时,吴起依然不得不离开。

反观屈原,他作为楚国的贵族,无法像外臣那样为国家改革“动刀”。正因如此,屈原的悲剧早已注定。秦国和六国的差异,本质上就在于用人策略的不同。

秦国通过重用外臣打破了世族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的潜力,创造了辉煌的统一事业。而六国由于世族的垄断,无法集中资源进行创新,导致在各个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外臣的引入,是秦国走向强盛的关键因素,而六国却因过于依赖世族,错失了这一战略机会。

总而言之,人才的选用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而秦国早早看懂了这个道理,先人一步走向了成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以... 历史长河中的智者抉择——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而非曹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一位人物凭借其卓越的智...
原创 五... 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这五位将领是蜀国阵营中的重要人物,每个人的武功都非常强大...
原创 历... 有句话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一些历史在后代的流传中被改变,原本的真相被掩盖。由于古代的文化和科...
原创 元...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曾经两次尝试征讨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元朝甚至还筹划了第三次东征日本的行动,但...
原创 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掌控的封建王朝,它的前朝是元朝,后来的清朝则是另一个强大的政权。明朝能...
原创 晋...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太原城外的晋恭王坟园旁,突然出现了一队人马。领头的那人手持朝廷敕...
原创 清... 华夏大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明和王朝。从远古的尧舜禹时期,开始开疆拓土,奠定了...
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考古持续深入 近年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号沉船被确认为明正德年间商船,...
原创 五... 五代十国:安重荣起兵造反,冯道负晋主托孤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冬季,晋主忆起桑维翰之言,北巡邺...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 #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币改革的实物见证与收藏珍品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光绪元宝铜元是晚清...
原创 他...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武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像三国时期的张飞和赵...
原创 汉... 刘协不缺杀掉曹操的心,也不缺杀掉曹操的机会,缺的是杀掉曹操后还能保证自己没事儿的方法。如果杀了曹操一...
原创 印... 在17世纪的北美,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的船只驶入这片未知的新大陆,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贸易模式。这种模式...
吸引人的短视频有爽剧 还有红色... “名侦探小宇”团队正在制作道具。受访者供图 “郝家豁”团队正在拍摄。受访者供图 “以吾辈之青春,捍...
原创 为...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其中故宫无疑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之一。从明朝开始,故宫就成了皇帝的居住地,并一...
原创 低... 1.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讲到崇祯皇帝自杀的悲壮时,故事戛然而止,许多人因此感到遗憾。虽...
郑佳明:湖湘文化与湖南伟人 一、近代湖南的辉煌业绩和伟人、英雄群体 近代史有一个说法,就是从1840年算起到1949年为止,是1...
原创 赵...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让赵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导致了国家的崩溃。然而,令人...
原创 国... 1934年10月,因红军领导人博古和李德在指挥上犯下严重错误,导致中央苏区在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惨败。...
原创 日... 最近日本闹翻了,不是动漫,不是关税,而是翻出了一个已作古快80年的人——王仁三郎。 曾几何进,这位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