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分封制的影响,中原地区的河南在春秋战国时期显得极为分裂和碎片化。作为一个历久难以摆脱封建统治的地区,河南长期以来都在各类贵族的控制之下,仅仅拥有规模较大的分封国,就有足足九个之之多。由于各国国小且实力较弱,常常被强者欺凌,这种人性中的劣根性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河南境内的众多个分封小国,时常成为了其他地方的嘲笑对象,成为反面教材。
比如《韩非子》中的故事“买椟还珠”,讲述的是郑国人为了贪图楚国人精美的木盒而把蕴含巨大价值的珠宝归还了,反而留下了毫无价值的木盒。这一寓言不仅讽刺了郑国人的愚蠢,也揭示了人们对物质表象的盲目追求。还有“守株待兔”中的宋国人,他们的不幸则在于等待兔子运气再次光临的荒唐情景,成为了被嘲笑的对象。
无论是郑国还是宋国,二者均位于中原地区,这一切在当时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发展。与此类似的寓言和故事还有相当多,大多数都将小国作为调侃的目标。这种早期的“地图炮”或地域歧视由此悄然诞生。尽管其中并没有太多是真实事件的再现,但所谓墙倒众人推,当这些小国的君王和百姓听到这些嘲讽故事时,也没有能力去追究创作者的责任,从而让这些寓言得以广为流传。各国的统治者、贵族,甚至是大国的平民,都乐于接受这些取笑他人的故事,因此,这种诙谐的隐喻才得以广泛传播。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大地经历了无数战火,众多列国逐渐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并不容易消散。在秦汉时期,借古喻今的传统更为盛行,曾在历史长河中消亡的小国因缺乏后人对其声誉的维护,便成为了被污名化的对象。尽管大国同样拥有寓言故事,诸如“亡羊补牢”“塞翁失马”等故事,却更具励志性与发人深省的哲理。
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表露出的是对弱者的鄙视和对强者的谄媚。在那些手段高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纵横家眼中,这些故事不外乎是易如反掌的小事。然而,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民众而言,弱小似乎永远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原罪。即便时光流逝两千多年,似乎世界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文人,自古以来就在鄙视链的最顶端,这一现象似乎也未曾有所不同,唯有一些人会更加收敛,不敢过于显眼地表现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