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众多英雄豪杰中,徐晃的名声似乎不像其他将领那样被誉为忠肝义胆。若让关羽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我与公明交情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次陷害吾儿?”这句话展现了关羽的愤怒与失望,因为徐晃在多次挑战关平时的行为令关羽心生疑虑。
徐晃在一次战斗中,趁关羽右臂受伤、体力不支的机会,展开了长达八十回合的恶战。关平见父亲有些力不从心,急忙鸣金收兵。这一决定给了敌方两面夹攻的机会,使得荆州军陷入了全盘崩溃的困境。关羽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他看得出徐晃故意设下了陷阱,企图趁虚而入。曹仁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正是因为如此,关羽的兵力瞬间被分割,使得徐晃和曹仁得以合力攻击,从而让战局急转直下。
关平的鸣金收兵不仅让关羽失去了与敌军进一步作战的机会,也削弱了荆州军的士气。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关平不鸣金收兵,而是挺身而出、大喊“父亲稍歇,待我斩此老贼”,结果会如何?毕竟,关平作为“将二代”中的佼佼者,其武艺在当时已经不容小觑。
关羽一向心高气傲,但他并非不懂得审时度势。在关平鸣金收兵之后,关羽并没有固执己见,依然冷静地选择后撤。关平的决定,并非是出于对徐晃的尊敬,而是基于他对战局的判断,尤其是在和徐晃之前已交过几次手的背景下。第一次交锋时,关平被徐商吕建诱入埋伏,但他依靠机警逃脱。第二次,他与廖化联手死战,最终成功突围,徐晃虽然强悍,但也未能将其困住。
关羽所说的“数穷吾儿”指的正是徐晃几次巧妙的设计,企图截杀关平。要是换作其他曹营的将领,如曹仁、夏侯惇等,关羽绝对不会忍气吞声,早就跃马斩将了。但徐晃的卑劣手段却让关羽不禁生出疑问,为何这样一位知根知底的旧友,竟如此无情?如果关羽手臂没伤,面对徐晃,他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挑战的机会。在建安五年的土山之战中,徐晃和许褚联手都未能击败关羽,反而被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逼退。
再看徐晃的“背信弃义”,他并不像张辽那样深谙战略布局。曹操当时的计划是将关羽从襄樊赶走,让他与东吴吕蒙一决高下,最后张辽与徐晃趁机进攻荆州,分割势力,完成收复。然而,徐晃没有耐心等待,而是急于与关羽死磕,导致战场上的损失惨重,曹操的精兵三万无功而返,甚至未能在荆州收复一寸土地。
曹操的军事策略未能得到执行,徐晃的急功近利让整个局面陷入了困境。更为遗憾的是,关平的鸣金收兵,无意间加剧了敌军的气焰,打乱了自己阵营的士气。若当时关羽与关平联手,采用“车轮大战”战术,徐晃必定会陷入困境。若关平亲自出马,很可能能与体力消耗严重的徐晃分出胜负。
另外,关平与庞德的对决也展现了他的武艺和毅力。庞德虽然被认为是魏延之上的高手,但在与关平的三十回合对战中,双方的实力不分伯仲。关平能够与庞德战平,足见其武艺已经达到了顶尖的水准。相比之下,年老体弱的徐晃就显得不堪一击。关平若与其单挑,胜算几乎可以预见。
然而,关平的鸣金收兵是否会是一个“逆风”的决定?是否因为过度依赖父亲的威光,导致他无法在战场上做出理智判断?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关平坚持和徐晃继续激战,那么这场战斗的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关平的英勇可能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
综合来看,关平在战场上的果敢和武艺让人印象深刻,而徐晃的表现则显得相对狭隘。关平的鸣金收兵,除了自身的战术选择,也可能与父亲的影响力密切相关。我们无法确定,如果当时关平没有鸣金收兵,是否能一举击败徐晃,但这场风云突变的战斗,注定成了三国演义中的一大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