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115师344旅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铁血劲旅,屡建奇功,涌现了众多英勇将领。然而,自从旅长徐海东病倒后,这支队伍陷入了混乱和低迷,甚至两位元帅也难以完全掌控局面。得知情况后,毛主席迅速派出一位重量级人物,果断稳定了全局。
究竟这支战斗英雄辈出的部队经历了怎样的风波?毛主席派去的人选是谁?他又是如何将危机扭转的?
1937年,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后,红军进行了全面改编。原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奔赴晋东北战场。这支115师作为原中央红军主力之一,同时也是抗战期间三大主力师之一,其编制和配置自然十分精良。
115师由两位元帅级人物担任师长,旗下又有两支骁勇善战的旅队。343旅由陈光将军指挥,他是聂荣臻元帅的得力部下,出身中央红军,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役和艰苦卓绝的长征,战功彪炳,担任旅长当之无愧。
但奇怪的是,和陈光旅长同级的344旅旅长,却是同样英勇的徐海东将军。这里“奇怪”在于,徐海东无论在资历还是战绩上,都比陈光更胜一筹,且拥有丰富的独立指挥经验。
早在部队改编之初,两位师长就曾向中央建议给徐海东更高的职位,毕竟他的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师长一职,继续当旅长未免有些屈才。然而毛主席坚决拒绝,表示只有徐海东适合领导344旅这支特殊的部队。
毛主席的这一判断,与344旅的独特历史密切相关。344旅的前身可追溯到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与敌军鏖战。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徐向前带领主力部队转战川陕,而徐海东则临危受命组建红十五军,坚守鄂豫皖坚持游击作战。
三年后,红十五军转战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合并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直到中央红军长征结束抵达陕北,红十五军团才并入红一方面军,而344旅正是由此改编而成。
毛主席之所以坚持让徐海东继续担任旅长,重要原因是这支部队长期独立作战,部下官兵对他个人的信任和依赖极深。徐海东对党的忠诚有目共睹,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他义无反顾地全力配合,无论资金还是兵员都尽力支持,被毛主席誉为“为革命立了大功的人”。
此外,八路军最初取消了政委制度,导致政治工作薄弱,部队思想建设停滞不前,甚至滋生了排斥外来干部的“排外”情绪。344旅因其独立作战历史,问题尤为突出。10月份政委制度恢复后,黄克诚被调任344旅政委,初上任时深刻感受到部队对老领导如徐海东、吴焕先极为敬重,但对外来干部则极为抵触。
黄克诚刚开始工作时遇到很大阻力,幸亏徐海东鼎力支持,才逐渐取得战士配合,黄克诚也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特殊环境。然而好景不长,徐海东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严重,被送回后方养伤,344旅顿失主心骨,战场表现急转直下。
将士们仍固守红军时期猛打硬拼的作战模式,这对抗击贪生怕死的国军尚且有效,但面对机动灵活的日军游击战,却显得力不从心。连续战斗失利使得部队士气受挫,黄克诚多次亲临前线指挥,试图调整战术,例如在平山县战斗中布置迫击炮和机枪压制火力,稳扎稳打,但部队不听指挥,仍旧冲锋陷阵,将本可伏击的战斗变成了消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接连的失败让黄克诚焦头烂额,正当情况雪上加霜时,687团团长张绍东甚至企图叛逃投奔国军,幸亏多数老红军坚持革命信念,及时归队,未造成更大损失。听闻此事,病床上的徐海东愤怒至极,吐血难忍。
深知自己难以继续指挥,徐海东向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有人能够接替旅长重任,自己安心养病。中央高度重视,慎重考虑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此时115师两位师长也坦言无法稳定344旅的局势,向中央求援。毛主席得知后,果断派遣朱德元帅亲自前往,负责调整旅长人选,整顿部队风气。
朱德到达后,首先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依靠其在军中和全国的巨大威望,迅速赢得了士兵的尊敬,政治工作开展顺利。然而挑选合适旅长却遇到了难题。
朱德认为,旅长最好从344旅内部选拔,既利于稳定部队,又便于团结。经过考察,他与黄克诚看中田守尧,认为他是理想人选。田守尧是老红军,具备出色的军事能力,曾任687团副团长。张绍东叛逃途中暴露阴谋时,他率先反对,带领吴信泉等将领坚持归队,显示出坚强的党性。组织最终任命他为687团团长。
然而,尽管田守尧能力出众,中央却没有立即批准他的旅长任命。毛主席与彭德怀等高层经过商议,决定由343旅副旅长杨得志接替徐海东。
杨得志同样是资历深厚的老红军,曾担任旅长,军事才能甚至超过田守尧。但更重要的是,中央希望借此打破344旅的“小集体”思维,培育更广泛的集体意识,同时让田守尧得到更多磨炼,因为他当时年仅22岁,过快提拔并不合适。
朱德将这一决定传达给大家后,年轻的田守尧不满,情绪激动,甚至缺席了为徐海东举办的欢送宴。朱德严厉批评他:“舞台上的角色不是你一个人的,作为党员,不能因小事闹情绪。”
在老总的教诲下,田守尧深刻反省,最终放下怨言,配合组织安排。
不久,杨得志正式接管344旅,迅速展开整顿。他对部队纪律要求严格,原先的一些“刺头”纷纷服服帖帖。在他的领导下,344旅政治建设显著改善,战略思路也发生根本转变,由原来的大规模运动战向机动灵活的山地游击战转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344旅逐步恢复了战斗力,并在随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