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晚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大量国土被西方列强以及日本侵占,国家的主权几乎沦为笑柄,整个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状态。最为显著的例子之一便是沙俄,它从中国抢走了足足1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侵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我国的领土面积虽为960万平方公里,但沙俄所占的这部分土地,单独比许多国家的面积还要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新收回了部分失地,然而对于沙俄占领的土地,收回的部分却微乎其微。即便是苏联解体时,中国也未能有效收回被俄国占领的大量领土。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中国实力不足?还是存在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回顾历史,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的土地归还问题几经变迁。如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俄罗斯已经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与曾经的沙俄以及苏联时期的俄罗斯相比,如今的俄罗斯疆域实际上已经有所缩小。尽管如此,许多人仍认为,俄罗斯远东地区,包括海参崴和库页岛等土地,原本应该属于中国。事实上,无论是沙皇俄国、苏联还是现今的俄罗斯,都曾公开承认这一点。
沙俄在当时并未通过谈判,而是直接采取武力从晚清政府手中抢占了大片中国领土。直至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权覆灭,新的苏联政府继承了沙俄的领土和相关历史条约。为了争取世界的支持,列宁在1919年公开发表了对中国的宣言,声明苏联政府将废除沙俄时期对中国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并将通过武力占领的中国土地归还给中国人民。此外,苏联还承诺放弃沙俄时代的特权,并且退还中国因不平等条约支付的赔款。
到了1920年,列宁再次重申这一承诺,表示愿意与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归还土地的问题进行对话。然而,中国当时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下,政权动荡、割据四起,根本没有能力与苏联展开实质性的谈判。更为遗憾的是,不久后,列宁去世,继位的斯大林对归还领土的态度完全改变。斯大林并未像列宁那样愿意与中国政府合作,苏联官方对于归还中国土地的问题再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与苏联发生冲突,争夺中东铁路的控制权。经过多个月的武装对抗,国民政府未能提供有效支持,东北军屡战屡败,最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伯力协定》,再次割让了黑瞎子岛给苏联。由此可见,苏联并没有兑现列宁的承诺,而是在中国继续扩张领土、控制铁路和压迫民众。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归还领土的问题再度被搁置。打败日本侵略者后,中国并未迅速步入和平时代。经过一系列内战和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战斗,最终中国获得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然而,对于收回沙俄占领的领土,时机已然错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苏联的关系曾一度亲密无间,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双方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尽管如此,苏联从未提起过归还中国土地的问题,而新中国在刚成立时,也并未选择向苏联要求领土。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收回失地的绝佳时机。然而,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的复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继承苏联的大国,虽然在政治、经济上陷入了动荡,但其军事力量依然不可小觑。中国在当时,尽管发展迅速,但与俄罗斯的实力差距仍然存在。若是中国选择通过武力收回失地,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有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战争的中心无疑将是中国。
即便采用和平外交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极为复杂。1991年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剧变,进入了“单极多强”的时代,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此时,任何国家的立场都可能发生变化。试图通过对抗俄罗斯来重新获得领土,无疑是一个非常冒险的选择。
而且,百年来,俄罗斯在这些领土上已经安置了大量的俄罗斯人,并逐渐改变了当地的文化、语言、风俗和人口结构。现在居住在海参崴和库页岛上的人们,早已不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的生活、文化和身份认同已经与俄罗斯深深捆绑在一起。如果中国强行收回这些领土,无疑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甚至可能引发人道主义危机。
更重要的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中国并未选择采取军事行动,恰恰体现了更为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当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施压,试图压制中国,而中国则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增强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因此,中国与俄罗斯维持友好的外交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共同抵制西方压力,还能够避免与俄罗斯发生冲突,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如果此时中国贸然发动军事行动,结果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更复杂的外交困境。尤其是在面对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时,中国的处境可能更加不利,甚至被迫与更多国家对抗。等到中国实力增强,未来不仅仅是失去的154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有其他领土争端问题,或许都会迎刃而解。
总之,中国没有在苏联解体后立即要求收回失地,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能力,而是出于战略考虑。国家的强大,最终会为我们带来收回失地的机会。正如古人所言:“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当中国足够强大时,失去的土地和权益自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