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和描写:
---
醉畊堂、郁郁堂、郁文堂等官方版本的大字全像《三国志演义》在卷首语中,对三国时期的枭雄名将们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点评。除了广为人知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还有两位擅长谋略决策的智者,三位善于行军布阵的将领,八位精于预测人心和局势的智囊,八位武艺高强且军事才能卓越的猛将,以及十三位冲锋陷阵勇猛无敌的勇士。
在那些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中,徐庶和庞统堪称翘楚;擅长排兵布阵、指挥作战的则是周瑜、陆逊和司马懿;对于料敌机先、算无遗策的智者,则包括郭嘉、程昱、荀攸、贾诩、步骘、虞翻、顾雍和张昭;至于那些武功非凡、军事才能出类拔萃的猛将,则有张飞、赵云、黄忠、严颜、张辽、徐晃、徐盛和朱桓;而在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战将中,则列举了马超、马岱、关兴、张苞、许褚、典韦、张郃、夏侯惇、黄盖、周泰、甘宁、太史慈和丁奉。
细细统计一下,不难发现一个颇具趣味的现象:有一位被誉为“义绝武圣”的关羽,八位武功和将略兼备、堪称超群的猛将,十三位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战将,外加“两才相当,两贤相遇”的姜维和邓艾,正好凑成了“三国二十四将”的完整名单。而且在这名单中,关羽毫无疑问位居榜首,被称为“历代兵书载籍中名将如云,绝伦超群者莫过于云长……可谓古今名将中的第一奇人”。
如果将这套“官方三国二十四将”的名单与更为流行的“一吕二赵三典韦”版本做一番对比,便会发现官方名单更为严谨。这个版本中,去除了吕布、颜良、文丑等并非真正三国阵营的人物,也没有纳入在《三国演义》中未曾展现过任何武功的张绣,更没有收录后来才崭露头角的文鸯。文鸯因频繁叛变,从魏到吴再叛回魏,所杀大多为自己原属阵营的“魏国战友”,其真正崭露头角是在西晋代魏时期,因此不算纯正的三国人物。
文鸯既然不算三国人物,吕布、颜良和文丑更是如此。他们不属于魏、蜀、吴三国中的任何一方,且活动年代较早,刘备尚未成气候,孙权家族势力也远不及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和张鲁等地方势力。
将这些非三国核心人物和没有战绩表现者剔除后,留下的就是从关羽到丁奉的“官方三国二十四将”。关羽的榜首位置坚不可摧,而真正值得讨论的,则是谁能排在第二和第三。
熟知古代战争的规律者皆知,武功兼具将略的猛将与单纯冲锋陷阵的勇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档次,且那些“将略迈等绝伦”的猛将往往被视为更高一层的存在。张飞位居武功兼将略八将之首,马超则是十三位冲锋陷阵勇将中的佼佼者。若将两者比作甲省解元和乙省解元一起参加会试及殿试,争夺会元和状元的位置,这两者之间的名次胜负,也并非必然。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与马超的战斗力基本相当。两人在葭萌关鏖战数十个时辰,最终互有攻守,谁也未能压倒对方,只得各自退兵。个人武力上,二者不分轩轾;若论智谋和将略,则马超略逊一筹。马超性格刚猛异常,却缺乏深谋远虑,时常被对手以计谋所欺。长期驻守西凉,又非嫡长子,读书时间有限,导致他在智谋方面略显短板。曹操在书信中抹黑韩遂,马超轻信其言;杨阜假意归降实为间谍,马超同样受骗。
马超曾杀害真正投降的卫康,却对诈降的杨阜宽待,最终杨阜联合梁宽、赵衢发动反击,不仅将马超的妻子杨氏从城墙上斩杀,连带幼子三人及十余亲属一并屠戮,惨绝人寰。对此,毛宗岗、李贽、李渔、钟伯敬等评者并无怜悯之意,认为马超“杀卫康一家,罪有应得,受此祸害亦是咎由自取”。
马超非嫡子身份以及教育程度不高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首先,马超字孟起而非伯起,是因为嫡长子才得称伯,庶子则称孟;其次,韩遂曾杀马腾正妻,而马超后来仍与韩遂结盟,说明被杀者非其生母——若是杀母之仇,势必誓不两立。或许那位被杀的马夫人,曾对马超的生母有压迫之举。
总的来说,马超智谋不及张飞,其勇猛堪比吕布,但智商与吕布相差无几,善于单挑却不擅大规模战役。反观张飞,是蜀汉中最善用计谋的猛将。严颜和张郃这两位老将,单挑均不敌张飞,耍心眼儿也败给了他。张飞义释严颜,展现出国士风范;计败张郃,则尽显名将本色。在长坂桥前,他喝退包括夏侯惇、张辽、张郃、许褚在内的曹营九将,连马超和赵云都难以做到,甚至关羽也不一定能及。尤其是独目将军夏侯惇,对关羽一直心存不服,若群殴,估计他会第一个冲锋。
在三国名将中,唯有张飞敢于主动与吕布单挑,并且打了上百回合未尝败绩。关羽也曾表示“且看吕将军如何主意”,而张飞却一心想与这位“三姓家奴”大战数百回合。战争讲求勇气与无畏,张飞自称三国勇将第二,几乎无人敢自称第一。
《三国演义》毕竟是孙刘集团对曹操的贬低之作,因此罗贯中将“三国二十四将”的前五名悉数颁给蜀汉五虎大将。然而如此排名明显不够公平:关羽张飞当之无愧排前两位,但第三名应当留给曹魏或孙吴的名将才合理。
尽管《三国演义》大力吹捧刘备集团,曹操、孙权麾下的名将风采依然夺目,比如周瑜和夏侯惇这两位将帅,都各有其独特优势。周瑜文武双全,是典型的羽扇纶巾儒将;夏侯惇勇猛无畏,连吕布都不惧。
周瑜作为帅才入选“三国二十四将”,他本人或许并不以此为荣;而夏侯惇却在多个版本的“二十四将”名单中都名列前茅,显示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他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夏侯惇地位显赫,武艺高强,但若将其列为三国第三名将,估计许多读者难以认同。经过反复思考,还是将冲锋陷阵最勇猛的马超定为第三名较为合适。
“千人千面”,每位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版《三国演义》,所以“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序总有争议,怎排都会有人觉得不公。
一人智短,众人计长。本文所述可称为“官方正版三国二十四将”。而“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更多来自评书而非小说——评书中张绣角色鲜明,堪称赵云师兄、北地枪王。
“官方正版”并非绝对权威,“评书版”亦不可全信,最终还需读者诸君自行评断:剔除不属于三国或非三大势力的吕布、颜良、文丑之后,三国二十四将之首应是谁?张飞、马超、赵云应如何排名?
---
这样改写后,文章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和表述,文字更丰富,也更具可读性。你觉得这样可以吗?需要调整哪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