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出身与籍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长孙无忌、长孙顺德和尉迟敬德,均为鲜卑族人;屈突通,原名屈突仲通,字坦豆拔,出自库莫奚部;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高士廉则是李世民的舅丈人,柴绍更是李世民的姐夫。房玄龄和杜如晦,曾是李世民在担任秦王时的重要秘书。这些不同的背景,揭示了唐代的权力结构和人际网络的错综复杂。
纵使帝王聪慧明智,个人情感和私心难免会影响决策。李世民在表彰功臣时,将亲戚和身边的谋士排在了前列,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亲戚和秘书的排位远超那些非亲非故的异姓功臣是很自然的事情。举例来说,魏征在大唐的建国之战中并未立下赫赫战功,还曾被窦建德俘虏并叛变,甚至建议窦建德利用李世民攻洛阳之机,直捣长安,“围魏救赵”。在玄武门之变中,魏征更是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尽管如此,这位几乎没有实战功绩的“功臣”,却高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四位。相比之下,隋唐第一猛将秦琼,却仅排名二十四。
封建王朝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唐朝更是如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前五名中有两位是李世民的亲戚(长孙无忌与李孝恭),三位是李世民的谋士(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然而真正的帅才李勣和无敌猛将秦琼,却排在倒数第二和最后一位,实在让人唏嘘。我们细读《旧唐书》与《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和《隋唐嘉话》中的记载,可以发现李勣与李靖在玄武门之变中明确表示互不相助。秦琼也没有出现在玄武门,甚至未像程咬金那样在事变前提醒李世民提前行动。尽管程咬金同样没有参与玄武门,但在二十四功臣中,他的排名远超李勣与秦琼,位列第十九。而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名单是在贞观十七年定下的,要论战功,程咬金绝不可能超越秦琼和李勣。
秦琼自然不会因程咬金的排名高于自己而心生不满。毕竟,他们都是来自山东的战友,关系亲近。更何况,秦琼在凌烟阁画像时已经去世五年,这个排名显得更具历史感和人情味。
说到山东好汉,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虽然李世民的亲戚和谋士占据了很多位置,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山东的英雄也不在少数。房玄龄和段志玄来自齐州临淄,程咬金是济州东阿人,秦琼来自齐州历城,李勣则是曹州离狐人。这五位山东英雄的名字出现在凌烟阁的画像中,且他们各有其独特的才能——有战略家、有将才,也有猛将,堪称“山东出好汉”之典范。
隋朝末期,天下纷乱,群雄逐鹿。瓦岗军成为拥有最多精英将领的军事集团,后世甚至有“得瓦岗者得天下”的说法。李世民所无法征服的敌人,常常是由秦琼亲自解决,连“唐军克星”刘黑闼也被秦琼击败。秦琼不仅是武力过人,指挥能力也不容小觑。史料记载:“密(李密)与化及(宇文化及)大战于黎阳童山,李密受伤倒马,追兵逼近,唯秦琼独自捍卫,使李密得以幸免。随后,秦琼收兵再战,迫使宇文化及退兵。”这种英勇表现,几乎每战必胜。面对“唐军克星”刘黑闼,秦琼也不曾畏惧,击溃了对方,立下赫赫战功。
秦琼的勇猛早已在战场上留下了烙印,他的勇气和战略眼光为唐军增添了不少荣耀。史料中提到,他曾单枪匹马冲进敌阵,像坦克一样扫荡敌军,这种震慑力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使得敌军丧失了斗志。而唐军的强敌尉迟敬德,最终也是在秦琼的手下投降,甚至有史料称尉迟敬德曾被秦琼亲自捉拿。
秦琼历经十二次功勋升迁,最终受封为“上柱国”,即最高等级的战功勋位。他在唐军中的地位也极其显赫,与郡王平级,接近李世民和齐王元吉的身份地位,证明了他的军事贡献和威望。
虽然罗士信的英勇并不亚于秦琼,但由于在洺水之战中未能得到李世民的及时救援,因此未能跻身凌烟阁。罗士信与秦琼、程咬金同为山东人,他们出身背景相近,是李世民开国征战中的得力助手。尤其是罗士信,在加入唐军后,迅速获得了很高的军事地位,几乎能够与秦琼一较高下。
随着山东英雄逐渐崭露头角,历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类似的猛将,其中包括房玄龄、段志玄等人,他们都有卓越的战功。房玄龄虽以文才闻名,但其家族背景和早年的武功也颇为出众,十八岁便开始担任武职。如果不是隋唐之乱,他或许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武将。
段志玄作为一位战术高手,在多次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排名并不低,位列第十,证明了他在军事上的地位。
李勣、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唐初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尤其李勣,在李世民成为皇帝后,才得以展现其指挥才华。然而,秦琼在大唐建国战争中的表现却比李勣更加出色,他几乎每战必胜。
总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这些山东好汉,个个英雄豪杰,各自的贡献与地位也有不同的解读。若只看他们在大唐建国战争中的功绩,五位山东英雄的排名又该如何排定呢?秦琼是否应当位列第一,这一问题仍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