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在怒鞭督邮的过程中,简直打得毫不手软,情绪全然爆发:“督邮还未开口辩解,便被张飞猛地抓住头发,拖出馆驿,直到县前的马桩上缚住。接着,他攀下柳条,狠狠抽打督邮的双腿,连柳条折断十多根,督邮的惨叫声响彻四周。”张飞的力道虽猛,但在打击时显然是有节制的——他只从树上折下柳条,打的只是皮肉伤,绝不伤及骨骼。对于许多年长的读者来说,这种惩罚或许让人回忆起童年时被家长用树枝或鸡毛掸子打的情形,疼痛虽强烈,但转天就能恢复。
督邮在经历了张飞这番教训后,似乎就彻底从《三国演义》当中消失了。于是,一些人猜测,督邮可能是在这次打击中被刘备给打死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督邮不仅没有死,反而投靠了刘备,且在劝降马超后,成为了蜀汉的重臣。
关于督邮被刘备打死的说法,有一部分依据出自《三国志》,其中提到刘备曾因“怒杖督邮”一事。而关于督邮劝降马超的故事,似乎又是来源于一些不常见的小说版本,如刘德智创作并与刘宝瑞合作的《歪批三国》——刘德智是《歪批三国》这一版本的创始人,后来刘宝瑞和郭全宝也在其中提到过:“张翼德怒鞭督邮,知道吧?督邮,这其实是汉朝的官衔,不是姓督名邮。”
督邮确实是个官衔,几乎所有读者都应该知道,但具体到劝降马超的,实际上是另一个由刘备接纳的督邮,而这个细节或许不为所有人所知。
有趣的是,“督邮”这个词既可以当作官职名,也可以当作动词,类似于“提辖”,这个职务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上都有不同的职责。比如,“督邮”可指的是“督邮书掾”或“督邮曹掾”,一个郡可能只有一个督邮,有些郡还会设置东部督邮、西部督邮等。宋朝的提辖则是负责管理特定职务的官员,比如“提辖兵甲”,主管兵员训练和治安。而督邮并非汉朝独有,陶渊明的遭遇便让我们了解了督邮这一角色的某种恶名。陶渊明曾因郡督邮的压力而辞去县令职位,并留下“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名句。
可以看出,督邮的名声并不好,很多人因此对这一角色产生了负面的印象。甚至在一些文学创作中,督邮也成了一个讽刺的对象。回到《三国演义》,我们看到的张飞怒鞭督邮这一情节,基本上是用以表现张飞的暴躁与勇猛,但对于督邮的具体背景,却没有任何深入的介绍。正如一些相声调侃所说:“张飞白白打了督邮一顿,连他姓什么叫什么都没人知道,这人就成了挨打的角色。”
至于《三国志》和其他史料中提到的督邮则有更多细节,例如孔融担任北海太守时曾因管理不善而导致五个督邮丧命。赵郡某县主簿张登,曾因勇敢作战获得了“督邮”的职位,但也因种种原因最终遭遇不公。类似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了解了督邮这一职务背后的复杂性。
说到督邮在刘备时期的遭遇,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中记载的故事。那时,刘备担任安喜县尉,类似于今天的县警察局长。然而,在督邮眼里,刘备不过是个小官,因此当刘备要求见督邮时,督邮拒绝了。愤怒的刘备随即将督邮捆绑,并用庭杖鞭打了二百下,这在当时几乎意味着死刑。汉朝时期,鞭笞尤其是用庭杖这种工具,简直是一种致命的刑罚。刘备身高七尺五寸,手持庭杖,那可真是致命的武器,若全打在督邮的腿部,督邮的后半生几乎注定无法自如行走。
《三国演义》对这一情节的处理更为简化,仅提到张飞对一个无名督邮进行了鞭打。但史料中提到的督邮可不止一位,很多督邮在历史上都有不同的遭遇,例如曹魏的满宠,他也曾是督邮,并因此遭遇过类似的遭遇。满宠在年轻时作为郡督邮,由于贪污被查处,最终被废黜。
另外,李恢是历史上另一个与督邮相关的名字。他劝降马超而为刘备所重,但他并非由诸葛亮出面,而是一个名为李恢的督邮。李恢从最初的建宁郡督邮一路升迁,最终成为了蜀汉的重要人物。
最后,督邮这一职务的存在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汉朝的监察和考核制度,还能揭示出不少历史人物的命运。例如马超被劝降,而非被武力打服,这个细节就显示了历史与小说的不同之处。
总结来看,督邮这个角色在三国历史中扮演了多重身份,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就像在《三国演义》和史书中的不同描述一样,督邮的命运充满了变数。而那位被刘备杖责二百的督邮,能够存活下来,恐怕也仅剩下微乎其微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