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知朱允炆柔弱,朱元璋为何还要立他为皇太孙,而不传位给朱棣?
迪丽瓦拉
2025-09-17 14:02:10
0

好的,我帮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的原意,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同时总字数变化不大。

---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元璋深爱且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因病骤然辞世,年仅三十八岁。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元璋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经过近半年的犹豫和思考,到了同年九月,他终于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以延续皇室血脉。

朱元璋清楚地知道,朱允炆年纪尚轻,性格又较为温和柔弱,面对如蓝玉等资历深厚、权势显赫的功臣与骁勇善战的将领,恐怕难以镇住局势。为了为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元璋发动了大规模的蓝玉案,展开了一场血腥清洗,意图肃清异己,稳固皇太孙的地位。

尽管朱元璋做了诸多准备,但朱允炆最终依然没能守住江山。朱元璋驾崩后短短四年,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强行篡夺了皇位。这一幕令人不禁感叹:朱元璋英明一世,为什么在继承人选择上却犯了致命错误?

假如朱元璋最初便选择了朱棣作为继承人,或许朱允炆的命运和大明江山都能有所不同。那么,明明知道朱允炆性格柔弱,为何朱元璋还是执意立他为继承人,而不选更有能力、更强硬的朱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看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手中究竟有多少继承人可选。

《仪礼·丧服》中记载:“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所谓“适子”,即嫡长子;“适孙”则指嫡长孙。换句话说,若嫡长子不幸早逝,继承权应由嫡长孙继承。

但历代皇帝通常考虑到太子早逝时,其子年幼难以掌权,因此多半会另选成年儿子作为继承人,而非直接立皇太孙。对朱元璋来说,朱标去世后,从儿子中挑选继承人也是合乎情理的。

按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标死后,继承权应落在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头上,而非四子朱棣。然而,朱元璋一见到朱樉,眉头顿时紧锁。

朱樉在封地西安素有“荒唐王爷”的恶名。刚到西安,他便无视朱元璋叮嘱的节俭之道,大肆兴建豪华宫殿,挥霍无度。征讨西番的行军途中,他竟下令抓捕怀孕女子入府,导致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掳走三百余名7至10岁孩童,留下女孩,男孩全部被阉割,许多孩子因此惨死。

在西安,朱樉嚣张跋扈,百姓不堪其辱,曾聚集到王府请求宽恕,他却派护卫当场击毙一位老人,逮捕百余人。对待府中下人,他更是残暴异常,凡犯错者原本应押往南京受审,朱樉怕事迹败露,竟全部处死。甚至连朱元璋为他选娶的王妃,都被囚禁,而他本人却和次妃沉溺享乐。

这些恶行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耳目。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巡视陕西,一方面是考察西安是否适合成为明朝新都,另一方面则是调查朱樉的种种荒唐事迹。朱樉随后被押回南京,等待朱标的调查结果。

若非朱标为他求情,朱樉恐怕难以重返封地。然而,朱标此行劳累过度,回京不久即病倒,半年后去世。朱元璋是否因此对朱樉更加失望,不得而知。

最终,朱樉因长期虐待下人,被三位老妇下毒身亡。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非但未表悲痛,反而痛骂朱樉“死有余辜”。此时朱允炆早已被立为皇太孙,从中可见朱元璋对朱樉的彻底失望与排斥。

只要还有其他选择,朱元璋绝不会立朱樉为继承人。朱樉早已被彻底剔除在继承序列之外。

在此背景下,若朱元璋立其他儿子为继承人,恐怕难以平息舆论,且极易引起未被选中的兄弟们不满。毕竟,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掌握军权的诸侯王,肩负守护大明的重任。

因此,朱元璋只能从朱标的儿子中做出选择。虽然这打破了历代皇帝多立子少立孙的传统,但从周礼、嫡长子继承制以及大明律法来看,这一选择合理且无可非议,外界难以反对。

在朱标的儿子中,朱元璋面对两个嫡子:一是朱标的原配嫡子朱允熥,二是继室所生的朱允炆。二人同为嫡子,但朱允炆年龄更长。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解。许多人以为朱允炆的母亲吕氏生他时是侧妃,后来才被扶正,因此朱允炆非嫡子。这种说法源自对《吕氏春秋》中纣王和微子启案例的误读。

《吕氏春秋》记载纣王与微子启为同母兄弟,生母身份不同,一为正妻一为妾,故嫡庶有别。许多人将此类比到朱允炆母亲的身份,却忽略了这是反面典型,用以批评不合理的嫡庶区分。且该案例发生在商朝,嫡长子继承制完善于周朝,对明朝无直接参考价值。

事实上,武则天四子李弘、李贤(昭仪所生)与李显、李旦(皇后所生)继承顺序亦证明,母亲地位虽重要,但扶正后的嫡子身份同样有效。吕氏被扶正后,朱允炆自然成为嫡子。

朱允炆和朱允熥的争议,主要在于原配嫡子与继室嫡子谁优先。此并无明文规定,全凭朱元璋一念。

朱允熥有两大劣势:年纪比朱允炆小,且母亲早逝。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母亲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外戚势力强大。

其舅公蓝玉当时权势显赫,朱元璋正致力削弱外戚势力影响。他让朱标选文官之女吕氏为太子妃,就显示出抑制外戚的决心。后来朱允炆选皇太孙妃时,也选择了无背景的小官之女,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策略。

因此,朱允熥因外戚强势而被排除在外。

朱允熥被淘汰后,朱元璋的选择只剩朱允炆。他母亲已被扶正,身份嫡正,而且是朱标健在儿子中年龄最大,符合嫡长子继承原则,众人难以反对。

朱标去世不久,老臣刘三吾便劝朱元璋速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稳固朝局。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正式颁布诏书:嫡孙允炆于九月十三日册立为皇太孙,继奉上下神祇,以安百姓民心。号召群臣百姓悉知。

朱允炆成为明朝史上首位皇太孙,朱元璋驾崩后继位为帝,然而最终还是败给了朱棣。

由此可见,朱棣在朱元璋生前,距离皇位实在太远。作为第四子,他有两个哥哥及两个嫡孙在先,轮不到他。

谁也没料到,朱元璋立朱允炆后,朱樉与三子朱棡相继先于父亲去世。在朱元璋晚年,朱棣成为年龄最大的儿子。

若朱元璋没有早早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本可理直气壮继位。只是那时朱元璋已年迈,心力不济,无力更换继承人。

那么,你怎么看?朱元璋到底应不应该改立朱棣为太子呢?

---

这样改写后,更丰富细节,也保持了原文的核心意思和篇幅。你觉得这样可以吗?需要再调整哪部分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些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们的影响依然深远,如同一圈圈涟漪,始终在触动着后...
原创 狄... 唐朝长安城中有一座名为太极宫的宫殿,而在太极宫的东北角,有一座特别的建筑——凌烟阁。这个凌烟阁因唐太...
原创 原... 秦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首先是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率先揭竿而起,接着项羽也带领着8000名来自关东的勇...
原创 成... 成吉思汗:草原上的传奇 成吉思汗,这位曾统一蒙古各部的伟大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
原创 夷... 夷陵之战,深刻地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尤其是蜀汉政权的命运走向。这场战争的胜负并不是由一场突如其...
原创 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延续了五千年。从文化到皇权的推动,汉族最终统一了中原,但在...
原创 朱...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虽然出身平民,但在登基后,却不忘清除与他一同征战的功臣,尤其是在他晚年时,为...
原创 西... 黄金自古以来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黄金一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也是权力...
原创 太... 太子朱标落水时,侍卫们见状,立刻跳入水中,将他救了上来。然而,当朱标被救上岸后,朱元璋一看到侍卫们的...
原创 《...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位女性,她对康熙帝的影响至深,大家应该已经猜到,她就是容妃。容妃是乾隆时期的...
原创 刘...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的用人之道与曹操、孙权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曹操曾强调唯才是举...
南渚山房 南亚东南亚造像艺术专... 失落的雕像与河流中的历史 南亚东南亚造像艺术专栏 南渚山房 刘冬 东南亚古代造像独立研究者 《南渚志...
原创 为... 朝代也逃不过 “退休” 命!为啥武将总能终结王朝?看完笑喷了 咱老祖宗常说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原创 诸... 诸葛亮的倒数第二次北伐,是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自第一次北伐失利以来,最接近成...
从文盲到巨星:明朝大画家幕后的... 点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仇英肖像 清 李岳云...
原创 同... 原因很简单,刘邦封王的主要对象是他的政治盟友,而封侯的则大多是他的臣子。 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
原创 为... 近期中日关系再次紧张,局势悄然升温。引发这一波紧张的直接原因,正是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的...
原创 三... 1939年初,皖东大地寒风凛冽。42岁的罗炳辉望着眼前几千名新四军战士,眉头拧成了疙瘩——每个战士身...
美化日本侵略者?高市惹恼马来西... 据马来西亚本地媒体近日报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今年10月下旬赴马来西亚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
原创 天... 在天京发生的内讧,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大的动荡。杨秀清被杀后,东王府的势力被彻底铲除,紧接着韦昌辉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