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知朱允炆柔弱,朱元璋为何还要立他为皇太孙,而不传位给朱棣?
迪丽瓦拉
2025-09-17 14:02:10
0

好的,我帮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的原意,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同时总字数变化不大。

---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元璋深爱且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因病骤然辞世,年仅三十八岁。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元璋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经过近半年的犹豫和思考,到了同年九月,他终于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以延续皇室血脉。

朱元璋清楚地知道,朱允炆年纪尚轻,性格又较为温和柔弱,面对如蓝玉等资历深厚、权势显赫的功臣与骁勇善战的将领,恐怕难以镇住局势。为了为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元璋发动了大规模的蓝玉案,展开了一场血腥清洗,意图肃清异己,稳固皇太孙的地位。

尽管朱元璋做了诸多准备,但朱允炆最终依然没能守住江山。朱元璋驾崩后短短四年,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强行篡夺了皇位。这一幕令人不禁感叹:朱元璋英明一世,为什么在继承人选择上却犯了致命错误?

假如朱元璋最初便选择了朱棣作为继承人,或许朱允炆的命运和大明江山都能有所不同。那么,明明知道朱允炆性格柔弱,为何朱元璋还是执意立他为继承人,而不选更有能力、更强硬的朱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看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手中究竟有多少继承人可选。

《仪礼·丧服》中记载:“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所谓“适子”,即嫡长子;“适孙”则指嫡长孙。换句话说,若嫡长子不幸早逝,继承权应由嫡长孙继承。

但历代皇帝通常考虑到太子早逝时,其子年幼难以掌权,因此多半会另选成年儿子作为继承人,而非直接立皇太孙。对朱元璋来说,朱标去世后,从儿子中挑选继承人也是合乎情理的。

按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标死后,继承权应落在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头上,而非四子朱棣。然而,朱元璋一见到朱樉,眉头顿时紧锁。

朱樉在封地西安素有“荒唐王爷”的恶名。刚到西安,他便无视朱元璋叮嘱的节俭之道,大肆兴建豪华宫殿,挥霍无度。征讨西番的行军途中,他竟下令抓捕怀孕女子入府,导致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掳走三百余名7至10岁孩童,留下女孩,男孩全部被阉割,许多孩子因此惨死。

在西安,朱樉嚣张跋扈,百姓不堪其辱,曾聚集到王府请求宽恕,他却派护卫当场击毙一位老人,逮捕百余人。对待府中下人,他更是残暴异常,凡犯错者原本应押往南京受审,朱樉怕事迹败露,竟全部处死。甚至连朱元璋为他选娶的王妃,都被囚禁,而他本人却和次妃沉溺享乐。

这些恶行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耳目。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巡视陕西,一方面是考察西安是否适合成为明朝新都,另一方面则是调查朱樉的种种荒唐事迹。朱樉随后被押回南京,等待朱标的调查结果。

若非朱标为他求情,朱樉恐怕难以重返封地。然而,朱标此行劳累过度,回京不久即病倒,半年后去世。朱元璋是否因此对朱樉更加失望,不得而知。

最终,朱樉因长期虐待下人,被三位老妇下毒身亡。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非但未表悲痛,反而痛骂朱樉“死有余辜”。此时朱允炆早已被立为皇太孙,从中可见朱元璋对朱樉的彻底失望与排斥。

只要还有其他选择,朱元璋绝不会立朱樉为继承人。朱樉早已被彻底剔除在继承序列之外。

在此背景下,若朱元璋立其他儿子为继承人,恐怕难以平息舆论,且极易引起未被选中的兄弟们不满。毕竟,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掌握军权的诸侯王,肩负守护大明的重任。

因此,朱元璋只能从朱标的儿子中做出选择。虽然这打破了历代皇帝多立子少立孙的传统,但从周礼、嫡长子继承制以及大明律法来看,这一选择合理且无可非议,外界难以反对。

在朱标的儿子中,朱元璋面对两个嫡子:一是朱标的原配嫡子朱允熥,二是继室所生的朱允炆。二人同为嫡子,但朱允炆年龄更长。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解。许多人以为朱允炆的母亲吕氏生他时是侧妃,后来才被扶正,因此朱允炆非嫡子。这种说法源自对《吕氏春秋》中纣王和微子启案例的误读。

《吕氏春秋》记载纣王与微子启为同母兄弟,生母身份不同,一为正妻一为妾,故嫡庶有别。许多人将此类比到朱允炆母亲的身份,却忽略了这是反面典型,用以批评不合理的嫡庶区分。且该案例发生在商朝,嫡长子继承制完善于周朝,对明朝无直接参考价值。

事实上,武则天四子李弘、李贤(昭仪所生)与李显、李旦(皇后所生)继承顺序亦证明,母亲地位虽重要,但扶正后的嫡子身份同样有效。吕氏被扶正后,朱允炆自然成为嫡子。

朱允炆和朱允熥的争议,主要在于原配嫡子与继室嫡子谁优先。此并无明文规定,全凭朱元璋一念。

朱允熥有两大劣势:年纪比朱允炆小,且母亲早逝。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母亲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外戚势力强大。

其舅公蓝玉当时权势显赫,朱元璋正致力削弱外戚势力影响。他让朱标选文官之女吕氏为太子妃,就显示出抑制外戚的决心。后来朱允炆选皇太孙妃时,也选择了无背景的小官之女,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策略。

因此,朱允熥因外戚强势而被排除在外。

朱允熥被淘汰后,朱元璋的选择只剩朱允炆。他母亲已被扶正,身份嫡正,而且是朱标健在儿子中年龄最大,符合嫡长子继承原则,众人难以反对。

朱标去世不久,老臣刘三吾便劝朱元璋速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稳固朝局。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正式颁布诏书:嫡孙允炆于九月十三日册立为皇太孙,继奉上下神祇,以安百姓民心。号召群臣百姓悉知。

朱允炆成为明朝史上首位皇太孙,朱元璋驾崩后继位为帝,然而最终还是败给了朱棣。

由此可见,朱棣在朱元璋生前,距离皇位实在太远。作为第四子,他有两个哥哥及两个嫡孙在先,轮不到他。

谁也没料到,朱元璋立朱允炆后,朱樉与三子朱棡相继先于父亲去世。在朱元璋晚年,朱棣成为年龄最大的儿子。

若朱元璋没有早早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本可理直气壮继位。只是那时朱元璋已年迈,心力不济,无力更换继承人。

那么,你怎么看?朱元璋到底应不应该改立朱棣为太子呢?

---

这样改写后,更丰富细节,也保持了原文的核心意思和篇幅。你觉得这样可以吗?需要再调整哪部分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查阅我们的一系列优质文章,并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非常...
原创 关... 事实一:朝鲜民族是否怕死? 有人曾认为,朝鲜人被日本征服并统治了三十五年,是一个缺乏血性的民族。这样...
原创 7... 吉隆坡唐人街的灯笼暗了,槟城的茶室空了,整整一代精英头也不回地登上了离境的航班——这个国家正用政策铁...
原创 清... 最近,有位来自山西的读者向我反映,他的太爷爷曾在清末担任过一个叫“警务长”的官职,职位属于正六品。他...
原创 徐... 头条首发大赛中的特务头目们,除了我们熟知的军统戴笠和中统徐恩曾,还有一位特别人物——别动总队的康泽,...
原创 苏... 上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清洗,它成了苏联历史中最为阴暗的一页。那时,...
原创 印...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流畅: --- 如今,在我...
原创 草... “陛下,不应定都洛阳!”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一片欢呼声中,成功登上了帝位,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原创 探... 一、惊世发现:南海一号的初露端倪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的海域,一场原本针对...
在这小巷留有我们的思念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THE ALLEY HOUSE 大时代下的小家庭 小巷人家 20世纪70年代...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奋斗的姿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走进战斗英雄、97岁老兵刘奎基的人生岁月 文|尹 娟 刘奎基(左一)与战友在抗美...
原创 苏... 一提到苏武,几乎所有人都能讲出他传奇的故事:作为汉朝使者,他被匈奴扣留整整19年,坚韧不屈,拒绝屈服...
写出来的肖像有多奇妙?杜甫的饮...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的孤独,无人能懂。他越是深入时代的核心,越发现自己是一个处于边缘的观察...
原创 中... “中原地带的局势是极为孤立的,如果操作得当,可以成为光荣的战略部队,但一旦形势处理不好,便会面临全军...
原创 胡... 1949年5月1日清晨,戴中溶像往常一样在监狱里从沉睡中醒来,却惊讶地发现今天的情形与以往大不相同。...
原创 陈... 南昌起义时,朱德的角色 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由叶挺的第十一军八个团、贺龙的第二十军六个团组成,而朱德...
原创 金... 金门战役失利后,解放军的一位机枪班班长徐钦林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他竟然在战斗中未被俘虏,不仅如此,之...
原创 1... 1888年,李鸿章将年仅22岁、才貌双全的爱女李菊藕,嫁给了年已四十,仕途波折的晚清大臣张佩纶。这场...
原创 如... 公元210年,秦始皇突然去世。根据他的遗诏,原本是希望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然而,权臣赵高与丞相李斯暗中...
没有枪没有炮,不光靠“敌人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事书场》撷取《纪事》抗战题材内容,重现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