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脉春秋》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品,张晓敏、曹翔执导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为创作理念,精选中国各具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以人物为线、名城为体、文脉为魂”的三维叙事,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地理变迁的宏大背景下,创新运用虚拟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系统梳理城市发展脉络,生动展现新时代城市气象,对“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等时代命题作出影像诠释。6月25日,《文脉春秋·历史文化名城篇》第50集陕西·韩城正式播出。该集通过30分钟的精彩呈现,全方位展示了韩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风貌、历史传承、民俗特色和文化精髓。现将节目文稿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四千多年前,大禹手持石斧,与山峦对抗;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擎着刀笔,与命运对抗。
这方城是历史的渡口,西周的礼乐遗风仍在黄土台塬间回响,秦汉隋唐的船只都要在这里更换橹桨。
这方城是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梁架、斗拱、屋脊、琉璃照壁,旋转如星河,铺陈开一片山河秘境。
虽方寸之地,但气象万千。这就是陕西韩城。
鲤鱼跃龙门
漫步在韩城古城的大街小巷,跃动的鱼影千姿百态——文庙照壁上的鲤鱼砖雕,老宅门上的鱼纹袱子,屋脊上的鱼龙琉璃,还有充满椒香的黄河鲤鱼。
在中国,“鲤鱼跃龙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中所讲的龙门,相传便是韩城东北处的黄河龙门。
黄河自青海奔腾4000多公里,流至陕西韩城,被山体阻隔。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劈开龙门山峦,疏浚河道,终治水患。
黄河流经陕晋峡谷后,河面在韩城龙门从约90米宽骤然变成了超过2500米宽。龙门段最窄处石门只有38米,便于架桥,而下游芝川渡口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方便行船渡河。韩城位于这两个渡口之间,扼守山西和陕西咽喉,成为兵家必争的交通隘口和军事要冲。
城外五寨 城内五营
韩城古城的戏台上,至今仍有秦腔时常在此上演。
秦腔的魂在“吼”,相传这裂云穿石的唱腔,起源于古代战场上士兵的助威呐喊声。
如今人们演出的古戏楼,历史上曾是驻守军队的兵营。
城内有五营,分布在古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目的是镇守城门要地。
城外有五寨,其中最著名的是赳赳寨。它位于古城的北侧台塬之上,高出古城数十米,镇守整个古城。
东边的赵家寨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地下运兵通道,作战时,古城的士兵可以通过地下通道进入寨堡驻守,加强防御,形成寨堡拱卫城池的城寨格局。
至此,韩城构建起“黄河—城外五寨—城内五营”的三道防御体系。
两千多年前的“粉底盒”
在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小巧精美的青铜罐。出土的时候,考古人员打开盖子发现里面有结晶式残留物。经鉴定,这些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合成铅白,堪称两千多年前的“粉底盒”,也是最早的美白化妆品。
这件文物的主人是芮国国君桓公的夫人芮姜,她既爱红妆也爱武装,曾掌握芮国的军政大权。
遗址区发现了多达64座车马殉葬坑,由此推算,芮国大概有800辆战车,足见其军力之强盛。
此外,西周早期的韩城地区还有另一个诸侯国——韩侯国。韩侯是周武王的儿子,受封于此并建立城池。这两个诸侯国一前一后在这片土地上存续了数百年。
陪伴韩城人一生的花馍
几乎每个韩城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都会与花馍相遇。
满月宴上,外婆送给外孙的“猫馍”最为醒目。借“猫有九条命”的寓意,祈愿孩子生命坚韧。
每逢祭祀,韩城百姓会蒸一种特定的花馍,五个一组,上半部像莲花,下半部像鼎,雅名“枣祃瑚”。其特殊造型背后,蕴藏着深厚的礼制渊源。
西周以礼制为治国之本,将等级秩序具象化为青铜器的规格和数量:天子享“九鼎八簋”,诸侯配“七鼎六簋”。韩城芮国遗址出土的七鼎六簋青铜礼器,印证了西周时期这片土地对礼制的推崇。
百姓虽无力置备青铜器,但刻入骨髓的礼制传统,不仅催生了百姓祭祀时用面食复刻青铜礼器的民俗,也塑造了古城“循礼而立城”的营建格局。
这里清明胜过年
司马迁出生于龙门之地,相传韩城徐村人是他的后裔。每年清明节前夕,村民都会请戏班在先祖的墓前演出一场戏。
大戏才唱几句,突然鼓乐皆停,演员不卸妆便与乐师携乐器从台塬跑下,向村庄奔去。村里的戏台则早已做好准备,戏班和村民跑来后,大戏继续开演。这种只有在徐村才能见到的“跑台子戏”,是祭祀司马迁活动中最具特色的环节,已经延续了千年。
司马迁以“秉笔直书”之志铸就《史记》,其身毁不废真言的风骨,凝成中国文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基因,千年未绝。在司马迁去世三百多年后,汉阳太守殷济感念其伟大功业,在这里为其修建祠堂。
司马迁墓和祠四重高台,以九十九级石阶层叠相连。九为极数,暗合后人对他至高的敬意。拾级及顶,即见太史公墓。
自司马迁始,韩城的文脉延续了两千多年。韩城人骨子里的倔强,恰似司马迁为信念不惜代价的风骨。这座古城亦是如此,始终倔强地坚守着那一份原貌。
韩城古人为防盗设下“天罗地网”
古城北边的党家村,是清代韩城商业繁荣的代表。这里除了民居、祠堂、私塾等常规建筑,还有一处特殊的院子,当地人称之为“分银院”,顾名思义就是年终分红的场所。
党家村实行商农合一的经营理念,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每年年底如果有盈余,村民们都会集中到分银院里算账分红。据记载,盈余最多的一年,一天就运来一千两白银。
站在分银院里抬头看,会发现铁丝网格和铃铛,人们过去称之为“天网”,一旦触碰便会发出响声,相当于现在的警报系统。
此外,这里的楼梯也非常奇特,只有半截,也是防盗措施之一。主人平时用的时候,可以在下面续一截木梯,不用则将木梯撤掉,夜里如果有小偷进来,便会一脚踩空失足。
清代,富庶的党家村为防止匪患,在村子东北面的高崖上又修建了泌阳堡古寨,形成了“下村上寨,村寨合一”的民居聚落。
韩城古城的面积很小,只有不足一平方千米,但古城的容量很大,它被装进了3000年前的礼制典范、数百座文保古建。韩城的土地很薄,这里没有千里沃野,但韩城的文明却很厚。从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斧劈龙门,到司马迁写下的中国3000年的记忆。
古城青砖未冷,新城灯火已燃。借助山陕大通道隘口的优势,韩城努力蜕变,那些在守护与创新之中的文化印记仍是山河间永恒的心跳。
守护如磐 活化似水
杨帆
当芮国遗址的青铜粉盒折射出两千年前的美学智慧,当太史公墓前的“跑台子戏”跨越千年时空仍在上演,韩城这座古城正以倔强而鲜活的姿态,向时代展示着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存续与新生,是永恒的课题,而韩城正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保护,是让历史在当下获得新生。
保护是根基,活化是生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绝非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或为迎合潮流的生硬改造。延续千年的“跑台子戏”,是活态传承的典范。演员携妆奔袭的身影,与太史公“宁鸣而死”的风骨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这种仪式不是简单的民俗表演,而是后人对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与情感皈依。同样,韩城人生命中的花馍,将礼制传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满月宴上的“猫馍”传递生命韧性,祭祀时的“枣祃瑚”延续礼乐精神。当文化符号深度融入生活场景,便建立起代际传承的情感纽带。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守护文化根脉需要在敬畏传统中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保护如磐石稳固根基,活化则似活水赋予其奔涌不息的生命力。
活化之道,贵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质是让传统文化从历史的“陈列品”,转化为今天可感、可知、可参与、可共享的“生活品”与“滋养品”。一方面,需深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美学价值。西周百姓以花馍复刻青铜礼器,是古人面对资源限制的创新转化;今日韩城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则是今人的创造性延续。另一方面,要探索契合当代人精神需求与生活方式的表达形式。党家村“下村上寨”的聚落格局,在当代乡村振兴中演化为“历史村落+文化体验”的文旅融合模式。这些实践揭示文化传承的真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保护是根基,创新是活水,唯有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才能避免遗产沦为标本。
文化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源头活水方能成就其浩瀚深远。全民参与,方能汇成文化长河的浩荡之势。文化的保护与活化,绝非少数机构或文化精英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当千万人自觉成为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传统文化便真正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沃土。
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守护,便是以敬畏之心保护其本真,以创新智慧激活其基因,让其在时代的河床上奔涌向前。唯有在守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我们才能如韩城先民一般,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唯有保护与活化双翼齐振,全民参与汇成合力,我们方能守护住民族的精神家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参天古木,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新枝、结出硕果,永续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心灵沃土。
本期编辑丨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