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罗成的历史原型就是罗士信,甚至认为两者是同一人。然而,关于罗士信的死因,正史与小说的记载截然不同:在众多小说中,罗成与罗士信都死于建成与元吉的间接阴谋,而正史中的罗士信则是在洺水城的战斗中战死,且那场战役的指挥官是秦王李世民。
在许多隋唐题材的小说中,常见“罗成字士信”这一表述,这其实不难理解:在历史上,那些受到尊敬的人物,往往更常用字而非本名,这种方式叫做“以字显”。如秦叔宝、单雄信、王伯当、徐懋功这四位瓦岗军出身的名将,在史料中一般使用字而非本名。比如,秦琼的字是叔宝,徐世勣的字是懋功,但王伯当与单雄信的名字没有明确记载。甚至有些人物像王勇、单通,只出现在小说中,而没有历史实据。
同样,关于罗士信的本名,《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未作记载,这体现了对忠义之士的尊重。罗士信并非燕郡王罗艺的儿子,而是秦琼的小兄弟。他曾是齐郡通守、河南道讨捕黜陟大使张须陀麾下的一员悍将。张须陀每次出征,往往亲自冲锋陷阵,罗士信则作为副将紧随其后,负责协助作战。炀帝还曾派使者慰问张须陀,并命画工绘制战阵图,将张须陀与罗士信并列。
当时,秦琼也在张须陀的军中,因为他已经凭借一系列的战功被封为正六品的建节尉,负责更为重要的任务。张须陀在与瓦岗军激战时,壮烈牺牲,秦琼便带领剩余部队投奔了驻守虎牢关的光禄大夫裴仁基。瓦岗军的将领们自然记得,在荥阳东北的大海寺之战中,张须陀在左有秦琼,右有罗士信的情形下,带领军队勇猛作战,三杆长槊舞动如死神的镰刀,收割了瓦岗军无数生命。
张须陀在突破包围圈后,发现秦琼和罗士信依然被翟让、单雄信、王伯当和徐茂功困住,便毫不犹豫地再次转回营救。在《隋书》和《旧唐书》的记载中,这场战斗极为悲壮:“张须陀与翟让合军围困,虽然屡次突围,终因兵力不支,奋力拼杀,最终壮烈殉国。”他最终在战争中英勇牺牲,享年五十二岁。战后,他的部队士兵无不痛哭,哀悼不已。
关于小说中罗成之死的情节,几乎每个读者都耳熟能详。很多小说中,罗成是被建成与元吉所害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洺水城之战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李世民在那场战役中犯下了致命错误,罗士信的死,李世民的指挥责任不可推卸。
唐朝的建立初期,刘黑闼成为了唐朝新的劲敌,他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并屡次击败唐军,包括擒拿了唐朝将领王行敏、李玄通等人。为了对抗刘黑闼,李世民决定亲自出马,指挥大军迎战。历史上,李世民的指挥一直被称为高超,但这场战斗中,他的指挥却存在诸多问题。
李世民派遣秦叔宝进攻刘黑闼,经过一场激烈的冲突后,刘黑闼的进攻被暂时击退。然而,他并没有立刻采取最合适的措施,而是将王君廓换防,派罗士信带领两百人来守卫洺水城。王君廓当时是唐军的精锐,他的部队已在洺水城扎下根基,防守无懈可击。但李世民却决定将其调离,换上了不熟悉地形的罗士信。
李世民显然低估了刘黑闼的攻势以及罗士信的困境。面对大雪,罗士信孤军奋战,他带领着仅有的二百人,苦苦支撑,等待援军的到来。然而,李世民的应对却极为迟缓,他不仅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而且在大雪纷飞的环境中,选择让自己的军队停滞不前,这使得罗士信最终在八天的顽强抵抗后被擒。
在这场战斗中,李世民明显失算。尽管他随即采取了反攻,并且最终在三月时成功击败了刘黑闼,但这一切并未改变罗士信的死局。如果李世民当初能够及时支援罗士信,洺水城之战的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更令人费解的是,李世民在战斗中的表现,有人猜测他或许并非全然无意地放任了罗士信的死,而可能存在某些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无论如何,罗士信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尽管他的死因至今仍充满争议,但他无疑是唐初最英勇的悍将之一。李世民是否有意让他牺牲,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他最终的死,依然是中国历史中最为悲壮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