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经历了一系列充满波折的事件,如同坐上了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五月,曹操撤出汉中;七月,刘备被任命为汉中王、大司马;八月,关羽擒拿于禁,斩杀庞德,声势震动华夏;然而到了十二月,关羽却败走麦城,最终被潘璋部将马忠在临沮擒杀,荆州陷落,局势急转直下。
关羽的陨落对刘备而言如同失去了右臂,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称帝后不设大将军与大司马职位,认为除了关羽之外,无人能担此重任。与此同时,荆州的丧失使得刘备原本中原战略的支撑点彻底崩塌,连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随之变得泡影。对于刘备与诸葛亮来说,失去关羽和荆州无疑是重创,几乎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关于“刘备诸葛亮合谋杀关羽”的说法,毫无根据。即便关羽有所不当,刘备与诸葛亮也不会以牺牲荆州为代价来削弱关羽的权力,处理关羽问题有的是方式。
仔细研究三国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被误解了。关于是否救援荆州,这个问题并非由他一个人决定,而他在刘备集团中的主要职责其实是后勤支持,刘备是否与谁作战、如何作战,诸葛亮并不需要参与决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以为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后就自动成为了第二把交椅,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的地位远不如关羽和张飞,甚至有可能不如糜竺。诸葛亮被任命为安汉将军,但他的职务在军师将军之右。古代军制中,右为尊,正如廉颇蔺相如之争,蔺相如虽然因口才出色获得“上卿”职务,却仍然排在廉颇之后。
在刘备称帝前,诸葛亮一直担任军师将军,远远低于庞统的地位,且他并未主导过刘备的军事决策。实际上,刘备最信任的谋士是法正,法正的规划不仅仅局限于荆州,更重要的是汉中与雍凉的战略布局。法正的去世在刘备称帝后的第二年,关羽的死亡和刘备的称帝发生在同一年,这使得在襄樊战役爆发至关羽败北之前,法正对刘备的决策影响力远远大于诸葛亮。诸葛亮并没有主导襄樊战役的后勤调度,而法正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刘备在与曹操争夺汉中时,法正负责的却是汉中的管理与防守。而当刘备占领汉中后,他便立刻将目光转向了雍州、凉州等地的战略部署。在法正看来,汉中是“益州咽喉”,其存亡直接关系到蜀汉的命运,必须全力争取。为了确保稳定,法正提出必须尽早为蜀汉的未来规划出路,扩大疆域、确保根基,避免让敌人有可乘之机。刘备称帝后,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这也是法正战略规划的成果之一。
然而,刘备集团的扩张迅速,导致许多文官武将的资源不充裕,特别是在荆州和汉中的管理上,集团内部分意见不统一。关羽在襄樊的作战行动虽然基于保护自身战略,但其果断与超前的决策也有其不足之处。根据史料记载,关羽在襄樊战前请求刘封与孟达提供援军,但由于当时两位将军刚刚接管新归附的地盘,并且刘封与孟达之间的矛盾较深,援军的请求并未得到充分响应。
关羽虽在战斗中勇猛,但在后勤和情报协调方面明显有些缺乏远见。更为致命的是,他宁可强行从孙权那里索粮,也未及时向刘备汇报战况,这也让刘备在后来的决策中陷入困境。刘备虽然心有苦衷,但在处理襄樊战局时,也未能充分支援关羽。
至于关羽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历史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关羽在战略上确实存在失误,尤其是在未得到刘备明确指令的情况下单独行动,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支援机会。而刘备的策略,虽然求稳不求战,但面对庞大压力依然坚持扩展领土和增强国力,事实上,他并未完全放弃荆州,只是在时机不对时采取了谨慎的行动。
从整个事件来看,关羽围攻襄樊的举动虽然勇敢,却未能充分考虑到整体战略与后勤支援,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此事背后,诸葛亮与法正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最终,决定权与责任仍落在刘备的肩上。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难解的谜题:关羽的战役究竟是英勇还是盲目?刘备、诸葛亮、法正,他们是否有更好的解决之道?这些问题依然无解,历史的长河也不会为任何人提供确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