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帝的生母和嫡母在他登基时都还健在,那么谁能当太后呢?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常识:生母当“生母皇太后”,嫡母当“母后皇太后”,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尤其在明清之前,这种两宫并尊的局面并不常见。
在清朝之前,即使皇帝的生母和嫡母同时在世,通常后宫只能有一位太后。那么历史上的皇帝们,面对这种情况是如何应对生母与嫡母的关系呢?我们不妨来细细探讨。
西汉:汉哀帝的特殊情况
在西汉历史中,曾有多位皇帝的祖母和母亲都曾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情形。这些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往往分别是皇帝的祖母和母亲。然而,真正出现过“生母与嫡母同时在位”的情况的,只有西汉的倒数第二位皇帝——汉哀帝。汉哀帝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并非汉成帝的亲生儿子,而是汉成帝因无子而将自己的侄子过继为继承人,因此他与亲生父母并无血缘关系。
根据宗法礼制,一旦过继成为继承人,便与亲生父母失去亲缘关系。所以,尽管汉哀帝的生母丁姬依然在世,但他在继位后只能尊嫡母赵飞燕为皇太后。更为复杂的是,虽然丁姬为生母,但由于过继的关系,他不能视傅氏为祖母,而是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这使得汉哀帝极为不满,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迫使王政君家族的外戚基本被排除出朝堂,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权力。最终,汉哀帝才开始尝试给予丁姬和傅氏一些荣誉名号,虽然这些名号与正式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依然存在差距。此时,生母与嫡母并尊的概念才刚刚萌芽,但并未成为普遍的做法。
东汉:汉章帝的选择
另一位在登基时生母与嫡母并存的皇帝是东汉的汉章帝。与汉哀帝不同,汉章帝是汉明帝的亲生儿子,但他的生母并非汉明帝的皇后马皇后,而是贾贵人。由于马皇后没有儿子,汉章帝自小便由她抚养,因此他一直把马皇后视作自己的母亲。在他继位后,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而贾贵人则几乎被忽视,直到马皇后去世后,才为贾家的人封赏。然而,贾贵人作为生母的身份,始终未被正式认回,史书上甚至没有记载她何时去世。由此可见,在汉朝的继位制度下,皇帝的生母与嫡母同在时,生母并未得到应有的尊荣,常常只能沦为“太妃”。
唐朝:两宫并尊的特殊案例
唐朝时期,唐宣宗在继位时也面临了生母与嫡母并存的情形,但这一情况较为复杂。唐宪宗在登基之前娶了郭氏为正妻,却在登基后并未立她为皇后,而是仅封她为贵妃。郭氏所生的第三子最终成为唐宪宗的继承人,唐穆宗。唐穆宗继位后,尊郭氏为皇太后,但她是以“皇帝生母”的身份当太后,而非作为先帝的嫡妻。
到了唐宣宗即位时,他的父亲唐宪宗早逝,而母亲郑氏仍然健在。按理说,在嫡母(郭太后)还在世的情况下,生母郑氏不应当被尊为皇太后,但唐宣宗巧妙地利用了郭氏未曾正式立为皇后的历史,将她视作穆宗生母来尊为太后,而自己生母郑氏也因此获得了当太后的机会,这样一来,尽管并未完全符合两宫并尊的规范,却也形成了生母与嫡母并尊的局面。
宋朝:皇帝生母与嫡母的微妙关系
在宋朝,同样有过生母与嫡母同时在世的情况。首次出现在宋仁宗身上。宋仁宗自小由刘娥抚养,外界普遍认为刘娥为他的生母,直到他登基后,才知道李宸妃才是他的生母。然而,仁宗依然尊刘娥为皇太后,而对李宸妃几乎未曾给予公开承认。第二次是在宋哲宗时期,哲宗继位时,生母朱氏与嫡母向氏都还在世。尽管朱氏在哲宗登基前就没有得到重视,但在哲宗登基后,她仅能得到“太妃”这一较低的名号,而向氏则被尊为皇太后。虽然宋哲宗非常有权势,但他依然未能打破这一礼法,生母朱氏只能在嫡母去世后获得正式的太后之位。
明清:两宫并尊的确立
明朝的朱祁钰则为生母与嫡母并尊的做法铺平了道路。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匆忙立为帝,而此时,嫡母孙太后在位。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虽然没有官方的太后头衔,但她凭借自己在北京保卫战后的声望,最终被尊为皇太后,而孙太后则被尊为“上圣皇太后”。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生母与嫡母并尊。由此,两宫并尊逐渐成为了明朝的常态,甚至延续到了清朝。
清朝的顺治帝、康熙帝和后来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都是两宫并尊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顺治帝,虽然其生母孝庄太后未能在多尔衮在世时得以称太后,但在顺治亲政后,她最终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同时,嫡母哲哲虽然被尊为太后,但并未正式被加冕为“母后皇太后”。而到了康熙帝时,两宫皇太后的地位进一步固定,生母和嫡母之间的权力博弈成为历史的一个经典篇章。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生母和嫡母并尊的情况在历史上并非普遍,但从明朝朱祁钰时期起,这一制度逐渐被确认并成为惯例,直至清朝成为了两宫并尊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