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期间,蒋中正(老蒋)动用了庞大的兵力来进行防守,包括四个兵团和四个绥靖区(其中一些绥靖区在战役中被改编为兵团),共计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然而,结果却是蒋军被击溃,损失了超过五十五万五千人,几乎把老蒋的所有军力都耗尽了。
面对惨重的失败,老蒋在李宗仁、白崇禧等“诸侯”逼迫下,最终不得不宣布下野。参与淮海战役的蒋军将领中,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开始,足有一百二十四人之多。蒋中正痛斥战败责任归杜聿明,原因在于杜聿明的职位——“前进指挥部主任”。当时,徐州“剿总”的总司令刘峙,实际上不过是个摆设,真正指挥战斗的正是杜聿明。按规定,其他如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等副总司令,应当听从杜聿明的指挥。但他们往往无法接受杜的指挥,尤其是孙震和韩德勤,几乎没有任何实权。刘汝明等人虽然有兵力在手,但让他们听命于杜聿明,不但难以服从,还让他们的部队陷入危险境地。
蒋中正的管理方式,一直是通过在下属之间制造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来维持控制,只有下属之间互相不满时,才会直接向他报告,这样他就能越级指挥。淮海战役中,蒋军徐州“剿总”混乱不堪,各兵团和绥靖区的司令各自为政,完全没有统一的指挥,甚至连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有时也不听杜聿明的调遣,更别提那些担任兵团司令的刘汝明、李延年和冯治安了。
根据刘汝明的少将参谋长李诚一的回忆,刘汝明在战役期间,甚至绕过杜聿明和刘峙,直接向蒋中正的儿子蒋纬国献计,表示他有办法可以突破解放军的围攻,救出黄维的兵团。刘汝明自述的计策非常大胆,他建议从淮南出发,以奇兵路线救援黄维,绕开解放军主力。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得到实施。蒋纬国当时只是一个装甲兵上校,显然并不具备战略眼光,对刘汝明的“妙计”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刘汝明的背景也颇为复杂,原为冯玉祥西北军的旧部,在抗战爆发后才被蒋中正提拔。尽管他当上了第四绥靖区的司令,但那时的“上将”军衔其实没有多大含金量。第四绥靖区后来改编为第八兵团,刘汝明的兵力也缩水了很多,曾经的五十多个县和资源被削减得只剩下两个军六个师,兵力对比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可谓是微不足道。
李诚一回忆,刘汝明十分不满自己的“边缘化”地位。他认为,虽然商丘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带,但被安排在外围防守非常不利。刘汝明向参谋长李诚一抱怨道,自己和部队被迫处于非常不利的战斗环境中,感觉自己不过是被用作诱饵。邱清泉并不愿驻扎商丘,而是故意把刘汝明留在那里,借机诱使解放军进攻,再由邱清泉的主力进行反击。然而,刘汝明并不傻,他察觉到自己在战略布局中被当作了炮灰,因此迅速下令撤退,然而米文和师仍然被解放军全歼。
在黄维兵团被围困在双堆集时,老蒋曾指示刘汝明和李延年速派军队支援,但刘汝明知道这条路极为危险,因此一直拖延,最终他的部队比李延年更慢地行动,导致黄维兵团未能得到及时解围。蒋中正愤怒至极,曾派兵围住刘汝明所在的司令部,然而在一番虚惊之后,刘汝明依然未有任何实际的军事行动。
这一切的混乱,进一步证明了蒋中正在战局中的管理失误。刘汝明的“妙计”也终究没有得到执行,而这一失败,标志着蒋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彻底溃败。在战后,刘汝明被任命为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第八兵团司令,但他的第八兵团已被削弱,兵力更加单薄,最终他被调往台湾并在1975年特赦后病逝。黄维在被解围后未能感激刘汝明的“妙计”,而是冷漠地只提到了李延年兵团的援助,刘汝明的计划就此成为了一段未曾实现的历史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