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便决定在该市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严格来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是全新设立的,原来的黄埔军校更像是一个预科阶段,虽然如此,习惯上南京的这一所军校仍被称为“黄埔军校”。几乎在同一时期,蒋介石提出要进行一项为期五年的军事改革计划,其中包括派遣一部分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出国留学,学习欧美先进的军事理念和体制。
1928年7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了相关章程,正式开始选拔留学人员。恰逢黄埔六期毕业生刚刚结束学业,蒋介石决定从中挑选前20名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最终,选出的名单增加至50人,实际顺利出国的有40多人。虽然我们并不需要一一列举这些人的名字,大多数人都未曾广为人知,唯独一位因其卓越表现而名声显赫——他就是廖耀湘,选择前往法国留学的那一位。
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选派了一批黄埔军校毕业生出国进修,这一批主要来自六期之后的学生。尽管也有学者指出,早在1934年,黄埔一期、二期的部分毕业生,如邱清泉,早已获得出国机会,但总的来说,黄埔毕业生在出国留学的队伍中,最为人知的无疑是邱清泉和廖耀湘(顺便提一下,号称“天下第一旅”的黄正诚旅长也是留学德国,并与邱清泉一同前往)。
从这一点来看,邱清泉与廖耀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接受过高等军事教育,性格上也十分骄傲,尽管邱清泉的傲气更为明显,除了杜聿明之外,几乎没人能进入他的眼中。相较之下,廖耀湘的军龄相对较短,他是黄埔六期的毕业生,但他升职的速度之快,连一些黄埔一期、二期的资深军官都无法比拟。客观来说,廖耀湘确实有足够的资本去骄傲。
廖耀湘的迅速晋升,与蒋介石和杜聿明两位高层领导有着密切关系。1947年末,廖耀湘被任命为兵团司令,统领驻沈阳的新三军与新六军合并组成的兵团,兵力达到七万人。到了1948年初,兵团番号与关内部队统一,廖耀湘的兵团更名为第九兵团,并于同年5月改编为机动兵团,辖下包括新1军、新3军、新6军等六个军,兵力超过十万。廖耀湘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如此高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独特的军事天赋。
要知道,廖耀湘本来并不属于典型的晋升轨道。按理说,凭借他的资历,根本不可能迅速跻身如此高的职位。然而,他的命运因蒋介石和杜聿明的扶持而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廖耀湘曾于1930年5月参加留学考试,成绩在前几名之中,但由于其身材矮小且外貌平凡,最终被剔除在名单之外。当时,他怒气冲天,深夜直奔蒋介石住所质问,提出“这是选留学生,还是选女婿”的尖锐问题。蒋介石了解事情真相后,笑着承诺:“出国留学的名单上一定有你。”
事实上,这种“愤怒的孩子有奶吃”的例子并非个别。回想当年,黄埔军校一期招生时,胡宗南因身材矮小被拒之门外,愤怒之下在校门口哭泣,最终得到了廖仲恺的特批。而廖仲恺恰是蒋介石所看重的那种具有活力和韧性的特质,这也是蒋介石相对青睐黄埔一期和二期生的原因之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廖耀湘被困在城内,经过艰难逃脱后,他总结并上报了《南京战役之经验及国军今后建军应有之改进》,因此获得蒋介石的破格提拔,担任第200师少将参谋长。需要指出的是,在淞沪会战期间,另一位黄埔六期毕业的军官姚子青,在宝山战斗中牺牲,死后才被追晋为少将,廖耀湘的晋升可见其重要性。
廖耀湘被任命为第200师参谋长后,恰逢国民政府于1938年初组建了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第200师,杜聿明出任该师师长,廖耀湘成为杜的得力助手。第200师在战斗中的表现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后来的昆仑关战役中,廖耀湘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尽管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第五军在昆仑关战役中的机械化运用并不算完美,但该部队的表现无疑展现了中国军人不屈的战斗精神,尽管桂南战役未能如期反攻南宁。
廖耀湘凭借在昆仑关等战役中的突出表现,很快获得了晋升。他继承了邱清泉未能填补的第五军新22师师长一职。在随后的缅甸战役中,廖耀湘继续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尽管战局不断逆转,但他依然带领新22师完成了掩护200师撤退的任务,最终带领残存部队顺利撤入印度,为未来的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印度期间,廖耀湘与新22师、新38师组建了驻印军,并改为新一军,郑洞国出任军长。廖耀湘在此期间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尤其是在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学习经历,使得他对现代化的军队管理和战术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第一次滇缅战役中,他的表现甚至超越了孙立人,特别是在斯瓦河阻击战中,他以一师之力顶住了日军五万余人的猛烈进攻,成功掩护了部队的撤退。
廖耀湘的军事生涯因其出色的战功和迅速的晋升而令人瞩目,但他并非毫无缺陷。在政治上,他较少经历过复杂的政治洗礼,因此在面对政治压力时,显得相对脆弱。在解放战争期间,廖耀湘虽然指挥新六军一直取得胜利,但随着战局的变化,他未能及时作出调整,导致新六军逐渐陷入被动局面。
尽管如此,廖耀湘并未对解放军放松警惕。1946年5月,在四平保卫战中,廖耀湘自信满满地表示,如果给他同等的兵力和装备,他一定能轻松打败解放军。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解放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战斗,更是对政治与战略智慧的考验。
当他最终被俘后,依然保持着骄傲的态度。在与解放军高级将领刘亚楼的对话中,廖耀湘仍旧坚持认为,如果给他更多的兵力与资源,他能够逆转局势。然而,刘亚楼的机智回答提醒他,战场上的胜负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兵力和火力。最终,经过与郑洞国的调解,廖耀湘才放下了过往的骄傲,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尽管遭遇失败,廖耀湘依然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