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关羽失荆州的事件绝非单纯的失误。在曹操和孙权两面夹击的局势下,西川的援助迟迟未能到来,诸葛亮即便在此时也只能徒呼奈何——若当时诸葛瑾以家长身份逼迫关羽投降,那局面恐怕更是难以收拾。
关羽痛失荆州,原因错综复杂,除了外部援助不足,内部的叛徒和卧底也起了极大作用。我们常听人提到,诸葛亮应当坚守荆州,或者派赵云来协助关羽,但细读三国史料,我们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刘备自然不可能让诸葛亮像关羽那样以假节钺、董督荆州事。背后有三个关键原因:第一,当时诸葛亮的职务只是军师中郎将,位阶低于偏将军、裨将军,且声望尚未形成,难以号令一方;第二,诸葛亮展现的是战略眼光与外交才能,军事才能尚未显露;第三,诸葛亮自身身世背景较为复杂,他本就是荆州士族的成员,让他守荆州,恐怕会被视为自家人看家,势必引起士族间的微妙反感。
我们回顾史料,刘备在当时封的“荆州封疆大吏”仅有三位: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汉寿亭侯,驻守江北防范曹军;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驻扎南郡防范东吴;而赵云作为牙门将军、桂阳太守,不仅需要处理地方事务,还要应对孙权妹妹带来的挑战。“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刘备带庞统入川后,将荆州的治理交给了司马赵云,而关羽与张飞则分别负责各自的职责。诸葛亮则专注后勤事务,作为军师中郎将,调配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以充实军需。当时,诸葛亮驻于临烝(今衡阳市一带)。
后来的史书记载,刘备急调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入川时,虽然诸葛亮的官职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刘备麾下的影响力当时就已超越关羽或张飞。其实,刘备在册封诸葛亮时,更多的是考虑到其后勤调度的能力,而非直接参与战斗指挥。即使史书记载诸葛亮、庞统、张飞、赵云等人,刘备的核心决策圈子仍然是以庞统、张飞为主。
在诸葛亮的荆州事务中,因关羽对士族不太待见,诸葛亮作为辅佐角色并不现实。演义中常描绘诸葛亮和关羽的深厚合作,但史实上,诸葛亮的级别远不如关羽、张飞,也远低于赵云的军事能力。
刘备进入川地后,庞统作为主要参谋,带领黄忠、魏延等将领,负责不同的军事任务。黄忠和关羽的关系实际上并不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亲密。黄忠曾投降过曹操,且并未与关羽有过重要战役的交情——这使得黄忠在荆州的驻留并非无懈可击。虽然他与诸葛亮有一定的故乡背景,但刘备对黄忠的信任仍然有限,特别是在他早期的政治选择上。
刘备的信任除了关羽、张飞和赵云,最信任的就是魏延——他从义阳随刘备入蜀,并屡立战功,最终升任牙门将军。魏延的身份特殊,他不仅是刘备最亲密的部下,还拥有深厚的忠诚度,这种忠诚使得他成为刘备最依赖的将领之一。
在魏延和赵云的关系上,虽然赵云的能力同样强悍,但魏延的忠诚度和对刘备命令的绝对服从,使得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甚至更高。赵云直言不讳,一旦发现刘备犯错,敢公开指责,这种直率性格在魏延那里则没有,魏延对刘备的任何决定都愿意无条件服从。
当刘备取得西川和汉中后,并未如大家所预期那样将汉中交给张飞管理,反而选择了魏延。这一选择表明,刘备在分配重任时,更加看重将领的忠诚和执行力,而不仅仅是能力的高低。如果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将魏延派回荆州辅佐关羽,那么或许荆州的结局就不同了。
实际上,协助关羽守荆州,最重要的考量并非是军事才能,而是忠诚和执行命令的能力。刘备的判断失误在于他过度依赖一些曾经的“国舅”如糜芳和养子刘封,而忽视了他们和关羽之间的矛盾。关羽在历史上确实有与糜芳不和的背景,尤其是在糜芳的家庭与关羽的敌对关系上,可以说,关羽并不会轻易放过这样有过节的人。
糜芳和傅士仁的叛变,实际上暴露了荆州防线的裂痕。而东吴的偷袭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的叛徒。在这些背叛者中,糜芳和潘濬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史书虽未明确指明,但他们与关羽的矛盾已经不再是秘密。
如果魏延在当时负责代替糜芳的位置,在东吴进攻时誓死守卫,关羽是否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呢?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