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在西府战役的胜利后,成功收复了延安,并解放了宝鸡。胡宗南储存在宝鸡的大量军事物资被我军彻底摧毁,为我军提供了急需的补给,这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然而,这场战斗的代价同样不小,西北野战军也付出了较为沉重的兵力损失。西北地区人口相对稀少,要恢复部队的战斗力,急需一位具有丰富治军经验的指挥官来处理这些问题。
尽管胡宗南失去了宝鸡,但从中原调往西北的国民党部队填补了这一空缺,胡宗南在更外围的地区布置了包围圈,这使得西北野战军仍面临严峻形势。面对这种复杂局面,彭德怀与西北野战军的其他将领进行了深入讨论后,决定向中央军委提出请求——调任徐向前到西北野战军工作。彭德怀此举实属少见,因为在他多年战斗生涯中,向中央求援的情况并不常见。
中央军委收到电报后,毛主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了解了徐向前当时在晋冀鲁豫军区的工作,并回复了彭德怀:“别抱太大希望。”
那么,为什么彭德怀会如此急切地请求调徐向前呢?这一切要从西府战役的战斗情况说起。
1948年3月,彭德怀仔细审视西北战场的敌我态势,决定趁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为了牵制胡宗南的兵力,他命令第三纵队继续围困洛川,接着调动第二、第四纵队组成左路,第一纵队作为中路,第六纵队为右路,三路大军迅速渡过泾河,向西府地区推进。第二、第四和第一纵队迅速推进,成功攻占了麟游、扶风、岐山等9座县城,并切断了西兰公路,为下一步进攻宝鸡铺平了道路。
第六纵队则负责控制西兰公路,确保胡宗南无法利用这一交通线。宝鸡作为胡宗南多年来的重要军事补给基地,储备了大量战略物资,而徐保的守军亦是胡宗南麾下的精锐。面对解放军的迅猛进攻,胡宗南十分焦虑,立刻命令裴昌会率部南下援助宝鸡,试图保住这座战略要地。
然而,随着第三纵队围困洛川,胡宗南的兵力逐渐捉襟见肘。他曾考虑放弃延安,但因为政治原因迟迟未做决定。彭德怀抓住这一机会,加大了对宝鸡的攻势,最终在4月26日成功攻占宝鸡,解放军不仅缴获了大量物资,还补充了足够两年使用的弹药和补给,这对西北野战军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补给。
然而,战斗尚未结束,局势却发生了急剧变化。胡宗南意识到西北野战军的主力深入西府、远离后方,遂迅速集结兵力,向宝鸡发动反扑。裴昌会率部从南方发起进攻,同时,马步芳的整编第82师师长马继援也从东路急速赶来,企图切断西北野战军的退路。
面对敌军的反攻,彭德怀决定利用敌军的调动,集中力量再歼灭一部敌军。他调整了部署,命令第六纵队的教导旅在长武和彬县地区展开机动防御,保障主力右侧的安全,第四纵队和第二纵队的独立第六旅则负责左侧的防御。与此同时,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驻守宝鸡,准备迎接敌军挑战。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四纵队的指挥官未经彭德怀批准擅自撤退,导致裴昌会突破防线,直逼宝鸡,而马继援的部队也突破了第六纵队教导旅的阵地,形成了对西北野战军的夹击。
4月27日,彭德怀带领司令部驻扎在凤翔南的屈家山村,敌军已逼近。此时,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正在宝鸡分散转移物资,而第四纵队和第六纵队的失误使得整个战局变得异常紧张。彭德怀深知每一道命令都关乎整个部队的生死,尽管危急,他仍保持冷静,指挥各纵队开始撤退,并命令炸毁宝鸡城内的兵工厂和军火库,防止敌军获取战利品。
4月28日凌晨,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的主力顺利撤离宝鸡,向北转移。然而,敌军的攻势依然未减。马继援率领整编第82师继续向西推进,攻击第六纵队的教导旅,并成功切断了西北野战军与陕甘宁根据地的联系。西北野战军在突围中面临重重困境,但彭德怀始终指挥得当,确保部队的顺利撤离。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行军,西北野战军终于在5月12日成功到达马栏地区,摆脱了敌军的追击。虽然在战役后期出现了不少失误,但彭德怀凭借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乱的态度,成功确保了部队的安全。
这场战役持续了近八百公里,西北野战军连克多个重镇,收复延安,攻占宝鸡,极大地打击了胡宗南的防线。然而,战后,彭德怀也意识到在准备不足和部队协调上的失误,导致了宝鸡的失守和一定的损失。对此,彭德怀在战后召开会议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分析了失误的原因,特别指出第四纵队指挥官擅自撤退的错误,强调了战斗中的协调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彭德怀提出了调任徐向前的建议,认为徐向前能够有效整合西北及晋冀鲁豫地区的部队,从而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但由于当时的复杂局势,中央军委最终未采纳这一建议。彭德怀对此表示理解,因为他深知中央的战略考量。
彭德怀与徐向前的关系可追溯到1935年,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充满了戏剧性。在1935年的懋功会师后,尽管两人早有耳闻,却因为国民党的破坏,直到一个月后才终于见面。那时,两位将军通过“飞石传书”完成了他们的首次沟通,而这段友谊也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
经过多年战斗,直到1949年,两人再次相见,此时已是太原战役前夕。彭德怀特意绕道探望因病稍显虚弱的徐向前,并向他提出调动西北野战军的建议。徐向前虽然因健康问题无法亲自前往,但他对彭德怀的信任始终未变,最后由彭德怀实际指挥了太原战役。
多年后,徐向前在回忆录中提到,彭德怀无论何时都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份深厚的革命情谊,跨越了岁月的长河,成为了他们一生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