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中,刘禅曾被徐盛的三名门客刺杀,而在刘备的内心,痛失爱子刘禅的同时,也因为刘谌的英气而感到欣慰。刘备痛苦的是刘禅这个最宠爱的儿子竟然遭遇刺杀,但又欣喜于刘谌的英俊才智,尽管他年仅九岁,依然展现出非凡的气概。于是,刘备决定立刘谌为王世孙,让士元为其撰写册命。这一事件并没有出现在《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中,而是来自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
在这本书中,刘禅、诸葛亮和刘备先后去世,而真正成就一统三国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庞统——这位辅佐刘备立下赫赫战功的谋士。在庞统的领导下,五虎大将们依旧冲锋陷阵,风采依旧。而诸葛亮则在临终时,为刘备留下了一份遗表,详细规划了未来的汉室复兴蓝图,明确分配了各地的军政职务。遗表中提到,赵云等人将被赋予军区司令的职务,而关羽则享有一种荣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反三国演义》以一种非常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方式重写了三国历史,今天我们不妨挑几个关键节点来探讨刘禅、诸葛亮和刘备的去世过程,以及他们去世后,季汉将领们最终获得的封赏,大家可以一起来思考,这些安排是否公允。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的去世始终未曾明确叙述,而在《反三国演义》中,刘禅的死亡竟然与他的女婿、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护送任务密切相关。刘备占领洛阳后,指派诸葛瞻前去接刘禅和世子妃(张飞之女)。然而,由于诸葛瞻在防卫上出现漏洞,他未能避免徐盛的刺客成功行刺刘禅。刺客们最初的目标是赵云,但因赵云老成持重、戒备森严,刺客无法得手。于是他们将目标转向了刘备,但刘备显然也并非易于刺杀。最终,刺客选择了刘禅,并得手了。刘禅死后,诸葛瞻尽管想要为刘禅复仇,却也未能顺利施行,最终还是被张飞的女儿所劝阻:“世子已经死去,残忍并不能让他复生,杀掉刺客已是足够,何必再施残酷?”
诸葛亮在《反三国演义》中,同样经历了辞世的情节。在定军山上,诸葛亮临终时为刘备留下遗表,详细规划了未来的军政格局。这份遗表不仅安排了赵云、黄忠等一众名将的职务,还对军队的分布做出了明确划分。诸葛亮建议将各大军区分设,并对未来的战局做出了长远的规划,这其中透露出他对未来大局的深刻洞察。诸葛亮去世后,张飞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关羽大哥的家乡那棵参天大树在一夜之间突然枯萎,仿佛是象征着伟人将离世的预兆。
关羽、庞统与其他蜀汉大将则在刘备临终前的指示下,开始筹划起后续的事宜。刘备最终宣布,若自己去世,关羽将作为季汉的军政最高领导人,庞统则将协助处理国家事务。刘备在临终时,赞扬了关羽在征战中的英勇表现,称他为“武安王”,并且任命他为大司马,意味着他将成为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
紧接着,刘谌继位,开始进行一系列封赏。关羽被封为“武安王”,得到了巨大的荣誉,赵云、黄忠、马超和张飞等也各自被封为异姓王,而这些封号不仅代表了他们的军事地位,也象征着他们在刘备死后对国家的贡献与影响。关羽的封号代表着他在季汉军政中的崇高地位,而这一切安排,也都遵循了诸葛亮早先的遗愿,将四大军区划分得清清楚楚,确保了国家的安定。
这些安排和封赏的背后,似乎暗示了一个不同的历史走向:如果当时蜀汉能够避免一系列悲剧事件,如关羽在荆州之败,黄忠马超若能多活二十年,或许季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再加上诸葛亮与庞统的辅佐,是否能在灭魏吞吴的战役中取得胜利,统一三国呢?
《反三国演义》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颇具戏剧性的历史版本,它设想了蜀汉如果拥有庞统的指挥,是否能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这个版本不仅使得荆襄之战、夷陵之战等蜀汉历史上的败局转为胜利,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如果换了指挥官,结果是否会截然不同?诸葛亮与庞统的军事才能,哪一个更为高明,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