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日清晨,戴中溶像往常一样在监狱里从沉睡中醒来,却惊讶地发现今天的情形与以往大不相同。牢房的大门竟然敞开着,没有任何狱卒看守。他和同牢的九名狱友带着疑惑,缓缓地走出牢房。走出门口,他们更是震惊:监狱的正门也同样敞开着,整个监狱空荡荡的,除了他们这十个人,根本没有其他人影,甚至连一个看守人员都不见踪影。
戴中溶所在的监狱每天都会有人被处决,他们这群狱友几乎每天都在等待死亡的降临。长期生活在这种煎熬之中,他们无数次幻想过各种可能的状况,但从未想到过会遇到眼前这般诡异的情形——监狱竟然人去楼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戴中溶是嘉定人,自幼体弱多病。虽然他怀有从军报国的志向,但身体状况不佳,使得他难以实现军旅梦想。于是,他立志读书报国,成年后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当时的交通大学师资雄厚,是国内顶尖学府之一,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戴中溶的众多老师中,有一位叫张廷金的教授,他是中国电信界的泰斗,被誉为中国无线电的先驱。戴中溶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在张教授的指导下,他在无线电领域迅速崭露头角,不久便在电讯领域小有名气,成为国内较早的一批高端技术人才。
虽然戴中溶没能进入直接作战部队,但凭借学识,他找到了另一条从军的道路。张钟俊教授建议他应先服役两年,积累军中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毕业时,正值西部军队急需电讯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他毕业即能参军,未来军中前景广阔;挑战则是西北军区地处偏远,生活艰苦,对于未曾经历过艰难环境的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考验。
最终,戴中溶决定投身西北部队,尽管对“西北王”胡宗南了解甚少,仍独自前往。后来事实证明,这一步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虽然未能按张教授建议短暂服役后返回,他选择长期留在胡宗南部队。
戴中溶抵达时,正值胡宗南大力发展电讯建设。作为电讯领域的高材生,他迅速成为急需的人才。凭借为胡宗南构建通至营一级无线电通信网的功绩,他迅速升任长官司令部机要室副主任兼电讯科科长,挂少将军衔,跻身胡宗南的亲信将领。
长期处于胡宗南部队核心岗位,戴中溶熟悉大量机要文件和电讯情报,却也深刻感受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黑暗。他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挑起内战的行径愈发愤慨。
与此同时,他对进步思想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每当阅读共产党人的著作,总能产生强烈共鸣。戴中溶向来果断坚定,意识到自身理想与国民党格格不入,决定放弃国民党的前途,毅然前往延安,与革命同志共谋保家卫国。
1938年底,戴中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妹妹。她是名共产党员,得知哥哥的意向后非常欣慰,立即将此事上报中央。中央对戴中溶的态度十分重视,但最后决定让他继续潜伏在胡宗南身边,而非直接前往延安。
从此,戴中溶成为中共的情报员,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大量重要情报。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的计划,正是由戴中溶提供,极大帮助了延安的防御。因立下此功,他被中央嘉奖,后亦被国民党称为延安攻占失败的关键因素。
戴中溶在胡宗南身边的潜伏工作极其重要,但也极其危险。随着北平中共秘密电台被军统破获,西安情报网遭受重创,多名重要情报员被捕。
当时戴中溶在延安工作,突然接到胡宗南的电令,要求他立即回西安面谈,并安排专机接送。戴中溶心中明白,这显示胡宗南对他产生怀疑,专机接送意在防止他逃跑。
尽管有机会逃脱,戴中溶选择不逃。他自信自己潜伏期间没有留下破绽,也不愿轻易放弃多年经营的情报网。地下工作者忠于使命,他决定回去面对质问。
回到西安后,果然被立即押送审问。戴中溶早有准备,面对刁钻盘问始终沉着冷静,应对自如,使审讯者十分头疼。最终,审问者恼羞成怒,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他十年徒刑,完全没有“通共”证据。
随后,戴中溶被押送南京军统看守所,和他一同被捕的多为此次电台案牵连者。审讯后,有五名同志被杀害,英勇牺牲。
抗战形势紧张,戴中溶又被押送杭州监狱。这里关押着数千政治犯,气氛阴森恐怖。他和另外九名同志同囚一室,目睹每天有同志被敌人带走枪杀,大家几乎每日如临大敌,毫无出狱希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9年5月1日清晨,戴中溶醒来时发现牢门敞开,一个看守送来早餐后便消失无踪。走出牢房,监狱内竟空无一人,大门敞开。他们走出监狱,看到路过的解放军部队,才知监狱已被解放军解放。
他们了解到,经过的部队是野战军,因追击敌人暂时不驻防。戴中溶与其他同志商议后决定暂时留下,等待后续驻防部队,与组织重新取得联系。
不久,约两千人的解放军部队进驻监狱,原来有人推荐监狱作为营房,部队便入住。戴中溶向部队领导说明情况,对方协助联系当地地下党,终于与组织重聚。
建国后,戴中溶进京拜访罗青长,在其安排下进入通讯部队工作,结束多年潜伏生活。在之后的岁月中,他为解放军通讯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新中国电讯领域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