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和字数变化不大,加入更多细节和描述:
---
一般来说,古代城池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城内储备的军械和粮食都是有限的,一旦战事爆发,如果守军一开始就放弃城外的百姓、耕地、林地以及水源,那么敌军一旦将城池四面围困,守城方的生活将异常艰难,几乎是寸步难行。
艺术作品中描绘的围城场景,往往充满戏剧感,而你脑海里想象的围城场面,和真实的围城状态之间却存在很大差距。拉远视角来看:城下敌军架起云梯、投掷巨石,中层骑兵拉弓射箭,外层的步兵严密包围,整个城市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这样的环境下,哪里还能有空地种田?城内守军往往只能节衣缩食,时间一长就不得不啃老鼠、挖树皮、煮皮带,甚至走上人相食的绝路。
有人可能会说,把城外的耕地都迁进城内不就行了吗?那就拿荆州城来说吧。荆州城的城墙内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相当于6700亩左右。古代农田亩产约为300斤粮食,这勉强够一个人一年所需的口粮。换言之,即使将荆州城内的所有土地用作耕种,也只能养活不到一万人的基本生活。
荆州属于较大的城池,按1万人一米间隔排列计算,周长也仅仅能勉强站满人群。相比之下,古代南京城周长达36公里,更是庞大得多。因此,古代城池的耕地基本都必须布置在城外,形成围绕城池的可持续经济圈。古代防御作战中,一旦决定坚守城池,实际上就意味着放弃长期依赖的“内循环”经济支持。
你可能又会问,那把城池修得更大,把经济圈也一并圈进来怎么样?谢了,这种想法表面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城池越大,需要守军越多,消耗的粮食和物资也成倍增加,难度反而更大。
当然,以上讲的是普遍情况和基本理念。对于那些依托险峻地理条件的军事据点,如函谷关、剑阁、钓鱼城,则情况不同。攻方根本难以绕过险要关隘,包围圈难以形成,守军可以全力依靠地形守城。除非敌军像邓艾那样另辟蹊径,绕行更远的路线。
伟大的军事领袖们曾言:守城防御时,主动出城攻击敌军,而非仅依赖城墙消耗对方,才是真正掌握战争胜机的关键。在整体处于防守态势下,守军同样能够组织有效规模的反击行动。
比如官渡之战,面对袁绍十倍于己的兵力,曹操在延津渡口强行击败文丑部队,就是在整体守势中展开的反攻,意在争取宝贵的防守空间。合肥之战中,张郃虽然兵力远少于孙权十万大军,却敢率800骑兵出城突袭,目的在于鼓舞军心,展示守军的进攻勇气。
北京城规模够大、城墙够高,然而于谦手下仅有一群战斗力有限的府兵,面对击溃明朝20万边军的瓦剌虎骑,只能硬着头皮出城。因为北京城周长达24公里,若被敌军完全包围,坚守几乎无望,你知道守城中哪里最易出现漏洞吗?
再看张巡守卫睢阳时,兵力不过7000,却面对敌人几十万兵力的持续围攻。他近一年间共出击400余次,累计击杀叛军逾10万,目的就是争取防守所需的活动空间。襄阳虽为坚城,但若没有徐晃、于禁的油料支援——曹魏强大的后勤调度,曹仁手持不到3000兵力也难以抵挡关羽的围攻。
吕布防守徐州时,陈宫出谋划策建议出城袭击曹操粮道,意在切断敌方后勤补给,缓解城中压力。
一句话总结:守城的核心目标并非固守城墙,而是充分利用地利优势,最大限度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争取掌控战争主动权。若一开始便龟缩于城中,相当于放弃了主动权,让自己陷入被动困境。
标准的守城流程应是:守军在坚城内做好战备和修整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控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