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反应完全不同,有人想洗白
迪丽瓦拉
2025-09-17 21:05:16
0

火烧圆明园,已经成为华夏文明史中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这个悲痛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中,具体是在咸丰十年。当时,这一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几乎全体中国人民与名士纷纷表示愤慨,甚至在欧洲一些国家,也传出了反对和指责的声音。可是,作为晚清的重要官员,左宗棠与曾国藩两位重臣,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何?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被誉为东方的凡尔赛宫。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经过康、乾、雍三代的精心建设,历时150多年,投入了大量的国库财力和精力。就连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也曾赞美它为“东方艺术的仙宫幻境”。然而,令所有人痛心的是,这座融合了无数中华珍宝的园林,最终被英法联军像强盗般掠夺并付之一炬。

火烧圆明园并非简单的掠夺,背后更隐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我们首先回到咸丰八年(二月),这一年,英法两国突如其来地向中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正式爆发。英法联合出兵,是为了图谋更大利益,尤其是控制鸦片贸易。很快,他们便攻占了广州。咸丰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气愤至极,他当时仍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如此强大的帝国不应当屈服于外来蛮夷。于是,他决定亲自出兵反抗。

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咸丰皇帝很快意识到,自己高高在上的面子并无法抵挡英法的猛烈攻势。英法联军迅速攻占了上海,并且一路占领了天津附近的大沽炮台,离北京仅一步之遥。眼看北京岌岌可危,咸丰皇帝终于选择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天津议和。他明确指示外交大臣:“与其与敌开战,不如在保证大清颜面的前提下,寻找和解之道。”

这一举动让下属官员们感到困惑:如果既不能战斗,又不能割地赔款,那英法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在咸丰的坚持下,外交大臣花沙纳与瓜尔佳·桂良前往天津与英法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个条约的内容并不算过分,只是要求更多的通商口岸、增加贸易优惠。然而,由于迫于当时的局势,桂良在未通知咸丰的情况下私自签署了这一协议。

然而,当咸丰皇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的愤怒并非仅仅因为条约的签署,而是因为其中有一条要求:英法联军派驻公使进京。对于当时的咸丰皇帝来说,外国公使进入北京意味着中国领土的沦陷,是对祖宗的侮辱。愤怒之下,他竟然下令宣战,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重新夺回尊严。

然而,英法联军并没有被吓退,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复的决心。随即,他们派出先头部队进军北京。看到局势急转直下,咸丰皇帝再次改变立场,再次派遣钦差大臣前往议和,然而,已经为时已晚。最终,英法联军强占了北京,并且由于中国政府对外交使节的虐待,他们决定给予严厉报复——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东方凡尔赛”的艺术瑰宝,在短短三天三夜的火海中化为废墟。无数的珍贵文物、艺术品被毁于一旦,甚至流失海外。圆明园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夜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不磨灭的痛。这个事件不仅仅是对中华文化的摧残,更是对中国人民自尊的严重侮辱。

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态度。当时,清朝的内忧外患交织,曾国藩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对于他来说,火烧圆明园不过是一次小规模的财产损失,英法联军的掠夺并没有直接威胁到清朝的政权稳定。相比之下,太平天国的威胁则更为迫切,因为他们不止想要金钱或土地,而是渴望取而代之,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因此,曾国藩认为,与其为圆明园的损失愤怒,不如集中力量剿灭太平天国,保障清朝政权的稳定。

在曾国藩眼里,英法联军的掠夺只不过是一次外来的骚扰,甚至在后来的回忆中,他还曾表示:“英法联军有德于我”,因为他们协助清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这一观点让左宗棠感到震惊,因为左宗棠始终坚持认为,外国列强的侵略是中华民族必须奋起抵抗的敌人。

与曾国藩的消极态度不同,左宗棠在得知火烧圆明园的消息后,气愤到无法入睡。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他连夜写下了三千字的《请陛下进选经筵论外国侵华议题》,并加急送到京都,提议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来抵抗外来侵略。左宗棠的强硬立场一直贯穿他的一生,在他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他曾亲自带队进入英租界,面对洋人强硬地表示:中国的国土属于中国,外国人没有资格干涉。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左宗棠的强硬立场,也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左宗棠与曾国藩虽然曾是师徒关系,且在不少方面有过共事,但两人在思想和处事风格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曾国藩偏向保守,注重稳定与保全,而左宗棠则更加激进,主张果断反击外敌。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两人在应对外来侵略时的不同立场。

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给了左宗棠更加深刻的民族危机感。他意识到,内乱固然严重,但外敌入侵则是对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左宗棠始终坚持积极抗击外敌,反对妥协与投降。正是因为他坚信“自强则英俄如我何”,他不惧艰险,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独立和强盛。

总体而言,左宗棠与曾国藩在历史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的立场与策略有所不同,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了贡献。今天,虽然圆明园已不复存在,但左宗棠和曾国藩等一代先驱的努力与奋斗,依然在历史中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是每个国人最大的依靠。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凝聚力量,携手共进,迎接任何可能的挑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当... 在古代医学史上,东汉末年的华佗无疑是其中一位享有盛誉的神医。他凭借数十年的辛勤钻研和实践,掌握了诸多...
原创 历... 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周武王的联军如潮水般涌来。商纣王帝辛站在鹿台上,望着燃烧的宫殿,将最后...
原创 孙...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孙权是最晚称帝的一个。那么,为什么孙权迟迟不敢称帝?最...
原创 陈...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语义保持不变,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延吉冷面: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冰... 延吉冷面作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朝鲜族饮食文化的璀璨明珠。其独特之处在于冰碴翻滚的冷汤中,巧妙融合了...
原创 他... “必须等到组织对我做出最后的结论,我才能下葬!”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王秉璋的心头,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
房山石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公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房山石经成功入选。当天,房山石经...
春秋战国时期高古玉人物俑:凝固... # 春秋战国时期高古玉人物俑:凝固时光的人文密码 在高古玉的神秘天地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物俑,是跨...
原创 从... 嘉靖十年,明世宗下令隆平侯张玮携节前往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市),为灵川郡王朱胤栘册封沈王,标志着朱胤栘...
原创 朱...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不仅是一位有着深厚战略眼光的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从一个贫苦的布衣...
原创 从... 关于清代进士选官与授官的议题,历来有不少御史和史学者撰写过相关的文章,然而,最近我在整理一些历史文献...
原创 晚... 晚清新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军队,主要汲取了德国和日本在新军编制上的制度和实践经验。在...
原创 唐... 好的,我将按照你的要求,逐段对文章内容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丰富细节,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原创 蒋... 晚年退居台湾的蒋介石,曾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动荡与痛苦。在这些文字中,有一段尤其引人注目...
原创 日...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字数保持在原文左右。 ...
原创 汉... 说起汉献帝刘协,大家都知道他命运坎坷,大半辈子都在当傀儡皇帝,被各方势力摆弄。很多人以为,他最恨的人...
原创 满...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且字数变化不大,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是...
原创 诸... 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期间,曾多次发起北伐,总共进行过五次,其中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这五...
近百位文物考古学者为北疆文化品... 呼和浩特6月28日电 (记者 张玮)28日,“阴山北疆历史文化研究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
原创 吴... 聂姓在北宋时期约有九万宗亲,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27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聂姓逐渐发展壮大,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