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五千年历史,这段漫长的发展进程,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英雄豪杰相继涌现,书写了属于他们各自的传奇故事和人生轨迹。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英雄中的大多数最终都因种种原因黯然谢幕,令后人久久惋惜。韩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成败与萧何紧密相连,既有依赖,也有矛盾,令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韩信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胜荥阳,打败魏军,平定赵国,收服燕齐,乃至在垓下之战中以十面埋伏击败霸王项羽,令项羽饮恨乌江。他的战功辉煌无比,却最终因性格缺陷而死于长乐宫中,这种悲剧性命运令人叹息不已。
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然而鲜有人知,韩信被杀后,萧何面对他的尸体冷冷地说出了“为国除贼”四个字,这句话至今仍引发争议和非议。
普遍的看法是萧何成就了韩信,但事实上,项羽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韩信投奔项羽后未获重用,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自然心生不满和不甘。
试问项羽能像刘邦那样重用韩信,赐他大将军之位吗?显然不能。虽然张良和萧何政治才能出众,但在军事方面,他们都难以与韩信相比。
其次,正是项羽对刘邦的压制,迫使刘邦不得不启用韩信,委以重任。当项羽屡战屡胜时,刘邦却处处碰壁,论出身、才华、武力与势力,刘邦都难与项羽抗衡。
但刘邦雄心壮志,不允许自己轻易认输,韩信的出现就如黑暗中点燃的一盏明灯,给了刘邦新的希望。
最终,萧何夜晚追赶韩信,成功将其带回,助刘邦逆转乾坤。韩信统帅大军后,用战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之前提及的所有胜利都离不开他的指挥。
试想若无韩信引领,刘邦及其谋士武将能否成就大业?两百多年西汉的建立是否还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韩信的弱点也十分明显:情商低下,过于优柔寡断。与他战场上的果断沉着形成鲜明对比,简直像是两个人。
首先,韩信情商低这一点,从他向齐王索要爵位便可见一斑。无论是试探、威胁还是恳求,天下未定时索要封赏,都是时机把握错误,简直等于自找麻烦。
其次,他过于犹豫不决。既然决定叛变,却还要提前告知刘邦,令人生疑。刘邦不杀他,还能杀谁?在这方面,韩信远不如曹操。
曹操曾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韩信则幻想着双方能够公平对战。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陈豨叛变被杀时,韩信竟然还跑到长安宫向萧何祝贺。
有前车之鉴,却依然选择坦然面对风险,表现出极端优柔寡断的性格。能在军界取得如此成就,实属古今罕见。
韩信的最终失败似乎早已注定,但萧何那“为国除贼”的评价,始终难被人们认可。政治斗争残酷无情,这四个字实在难以站得住脚。
且不论当时韩信是否明确谋反,即便他谋反,毕竟西汉的基业是他亲手打下的,这不过是权力的再一次角逐罢了。
乱世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赵匡胤同样通过陈桥兵变开创宋朝,历史对他有多少苛责呢?
更何况,韩信的成功离不开萧何的亲自追回和承诺扶持。韩信对萧何的信任换来的却是如此评价,世人怎能不为他感到惋惜和不平?
如果这场风波纯属吕后的政治谋划,那么在西汉权力博弈中,韩信无疑是输得彻底。但萧何的参与,也让韩信的失败带上了几分“冤屈”。
历史永远由胜者书写,无论生前多么威风,死后终究化作尘土。兵仙韩信、齐王韩信,最终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唯一令人怀念的,只有他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指挥才能。
韩信统兵时曾言:“多多益善”,自他离开后,封建王朝的将军谋士中,又有几人敢如此自信地说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