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并稍微丰富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诸葛亮不仅以卓越的谋略闻名于世,更兼具非凡的胆识。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多项发明的创造者,这些发明在当时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局势的发展。
当他被刘备三次亲自到草庐拜访后,最终出山辅佐刘备,刘备的势力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只是一支流浪无定所的小部队,逐渐成长为一方不可忽视的诸侯势力。在其鼎盛时期,甚至锋芒盖过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曹操和孙权。
不仅如此,每一次有诸葛亮参与的战役,几乎都能获得胜利。他那料敌于千里之外的超凡预判能力,让敌我双方无不震惊敬畏。
然而,如果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的战绩开始出现颓势,胜利变得稀少。这个转折到底缘何发生呢?其实,他的徒弟姜维在临终时所说的一句话,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有人认为,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是关羽的阵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说法确实有其道理。
当时关羽败走麦城,试图突围未果,被孙权的部队俘获,最终英勇牺牲。关羽的死亡不仅粉碎了孙权与刘备之间的联盟,也彻底撕裂了两人的“塑料兄弟情”。
刘备因此怒不可遏,誓要率军讨伐孙权,为关羽复仇。即便是诸葛亮和赵云联手劝阻,也无法平息刘备的怒火。
那么,这场战争到底给蜀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张飞因急于替关羽报仇,被内部叛徒暗算,惨遭杀害。蜀汉原本战力最强的五位将领,一下子失去了两人。随后,刘备兵锋直指东吴老巢,却在陆逊的火攻下遭遇重创,连营被焚,主力大批覆没,刘备只能仓皇撤退至白帝城。
这次讨伐孙权的战役中,刘备几乎带去了蜀汉所有的精锐部队,诸葛亮和赵云未随行,归来的却寥寥无几。战败导致蜀汉内部人才断层,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同时经济损失惨重。
因此,刘备在临终时将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实际上是将一堆难题留给了他。
不过,刘备并未让诸葛亮白忙一场。虽然他坚信诸葛亮不会有篡权之心,但仍承诺说:“若刘禅无能,便由你来代替他执掌大权。”
诸葛亮作为士人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受儒家三纲五常影响深厚,绝不会轻易取代君主。反倒因刘备的信任感激涕零,立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
从这个角度看,刘备在用人和把控人心方面,确实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眼光。
后来,刘备去世,诸葛亮独揽大权,他也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短短几年内,他把当时四分五裂的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与文化均有显著提升。
待蜀汉恢复一定实力后,诸葛亮决心完成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谁曾想,他心心念念的北伐,却成了打破他“不败神话”的起点。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首次北伐。凭借充分的准备,这次行动初期进展顺利,连战连捷,甚至许多郡城闻风丧胆,纷纷开城投降。
但这场战役中,诸葛亮犯下了致命错误——任命马谡镇守街亭。虽然蜀汉众将对马谡的能力心存疑虑,但诸葛亮对他极为信任。
结果,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忍痛斩杀马谡,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同年冬季,诸葛亮再次出兵,却遇上曹军统帅曹真的严密防守。曹真拒绝出城迎战,只固守城池,消耗蜀军粮草。
蜀军围城对峙二十余天后,因曹操援军赶到,诸葛亮只得无奈撤退。
229年,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正面交锋的是曹操麾下猛将郭淮。前期,凭借诸葛亮巧妙的计谋,蜀军取得了一些优势。但郭淮及时援军,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守。
231年,第四次北伐时,蜀军形势看似极好,已经包围岐山。然而,诸葛亮却接到刘禅的紧急令令,必须速撤,原因是后方粮草告急,担心断粮。
事关重大,诸葛亮只能撤军。但撤回后发现粮草充足,原来刘禅受奸臣蒙蔽。诸葛亮气愤难平,却无力改变,错失绝佳战机,令蜀汉前景黯淡。
234年,第五次北伐,因战力不足未能夺取关键的北原,战机再度流失。长期劳累使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北伐以失败告终。
总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发动的五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他本人也倒在了战场上。
那么,为何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和去世后,战绩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别?姜维临终前的感慨道出了真相。
蜀汉覆灭时,姜维曾誓死抵抗,却被刘禅阻止。无奈之下,他假意投降曹魏,尝试利用离间计削弱曹魏势力,企图东山再起。
可惜计谋被识破,姜维终被当场杀害。他临死时叹息:“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这句话包含多层含义。
其一,蜀汉大业未成,非因谋略不足,而是天命使然,终究难敌曹魏强敌。
其二,他的离间计未果,显示曹魏实力过于强大,难以动摇。
其三,蜀汉最终失败,也因内部主君刘禅的拖累和阻挠。
综上所述,诸葛亮战绩骤降的最大原因,在于刘备去世后,蜀汉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刘禅继位后,不仅未能积极引导蜀汉走向强盛,反而频频制约诸葛亮的施展。再加上人才断层,蜀汉陷入了无人可用的窘境,最终导致诸葛亮屡战屡败,蜀汉国势日渐衰亡。
---
你觉得这样的改写怎么样?需要我帮你做得更详细或者口语化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