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在《史记·刺客列传》中的篇幅最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之一。他和随从秦舞阳一起去秦王宫行刺。秦舞阳是杀人的恶少年,但是进到秦王宫里的时候吓得面色惨白,荆轲神态自若,虽然成功接近秦王,但是最后功败垂成,被秦王和侍卫杀死。
荆轲在死前曾经说过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想生擒秦王,逼迫他归还侵吞燕国的土地,所以才对秦王手下留情。那么如果荆轲真的成功抓住秦王,这个目标真的能够实现吗?
燕丹请荆轲刺杀秦王的时候,确实对荆轲说过:“如果能抓住秦王,让他归还六国的土地最好;如果不可行,就直接杀掉秦王,让秦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之后再举兵破秦。”
虽然有两种选择,但是从后面准备武器的时候可以看出,燕丹也是更倾向于后者。燕丹为荆轲买来铸剑大师徐夫人(姓徐,名夫人,男子)铸造的匕首,十分锋锐。不仅如此,他还命人用剧毒来淬炼匕首。完事之后还不放心,特意找人试了一下效果,足以见血封喉。
荆轲在刺杀的时候,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另一手用这把剧毒的匕首直接刺向秦王。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燕丹还是荆轲,首要的目标就是当场格杀秦王。“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只能说是一种极其美好的计划之外的计划。
至于为何不选择生擒秦王,除了难度太大以外还有一个原因:秦国的国家信誉和战国时期的风气导致契约的可信度微乎其微。
秦国的张仪以六百里土地要求楚怀王与齐国绝交,事后却只愿意割让六里土地;秦昭王请求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但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打算,只想强取豪夺。可以说,秦国的国家信用早已破产。
在历史上确实有生擒国君,胁迫归还土地的先例。鲁国与齐国交战,接连战败,割地乞和。在会盟时,鲁国人曹沫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无奈之下,答应归还鲁国的土地。之后齐桓公内心反悔想要毁约,但是管仲劝他履行承诺,才能让其他诸侯心服口服。
但是这是春秋时期的事情,与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后期不可同日而语。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争夺霸主,而不是吞并土地消灭肉体。战国时期各国已经处于你死我活的处境。齐桓公尚且有毁约的想法,秦王更是不可能履行约定。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