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汗国的建立,是由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在击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实现的。他逐步将原本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转变为高度集权的政权,确立了君主制国家的地位。早在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就曾派使者归顺后金;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因此,噶尔丹的举动实际上打破了卫拉特与清朝之间的主从关系,标志着卫拉特蒙古的重新崛起和独立自主。
面对这一变化,清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为了巩固和统一西北边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先后发动多次针对准噶尔贵族的战争。这场围绕准噶尔的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彻底结束,历时近七十年。准噶尔汗国灭亡后,西域重新纳入中国版图,但奇怪的是,清朝此后却停止了对西域的进一步推进,边界再未向西扩展一步,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是清朝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噶尔汗国以伊犁河谷为中心,鼎盛时期疆域扩展至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拥有庞大的势力范围,足以与强大的清朝抗衡70余年。清朝为平定准噶尔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以康熙年间的乌兰木通之战为例,虽然清军取得了胜利,但过程十分惊险。当时,清军与噶尔丹部队激战正酣,后方却发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导致噶尔丹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正是这一内乱让清军得以扭转战局,最终赢得胜利。
噶尔丹战败后选择自杀,清朝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准噶尔的威胁依旧存在。随后在和通泊之战和青海之战中,清军遭遇惨败,蒙古骑兵多次全歼或击溃清军,迫使雍正帝不得不与准噶尔汗国签订和平条约,将杭爱山定为两国边界。到了乾隆时期,准噶尔内部纷争不断,清廷抓住时机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但自身也因此元气大伤。由于作战线过长,军粮和兵饷大多由四川、陕甘等地调拨,战争耗尽了这些地区的物资储备。因此,清朝灭准噶尔后,实在无力继续向中亚扩张。
准噶尔汗国被灭后,清廷并未迎来安宁,南疆随即爆发大小和卓叛乱。为了应对连绵不断的叛乱,朝廷不得不节省开支,投入大量军费平定战乱。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清廷在新疆推行屯田制度,实行军队自给自足,以保证长期驻扎的需要。这表明,清朝根本无暇顾及西进计划。更关键的是,乾隆以后,清朝由盛转衰,进入嘉庆年间时,能守住现有疆土已属不易,根本无力再度开疆拓土。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国门被炮火轰开,西方列强纷纷侵入中国,掠夺市场和土地资源。沙俄则趁机步步紧逼,逼迫清廷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原属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被沙俄吞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被称为“中亚屠夫”的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国的支持下公然入侵新疆,幸亏左公不畏强权,坚持出兵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的吞并阴谋。
清军收复新疆的战争,是清朝晚期展现的最后一抹光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清廷已然疲于应付,终究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维持着残存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