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到1945年,那段烽火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离休干部王克芳,就是一名抗战老兵。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自述,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光辉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视频来源:苏州市委老干部局、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苏州新闻》栏目)
王克芳口述
1929年1月,我出生在江苏滨江专区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的一个普通家庭。那时,日寇的铁蹄已践踏中华大地,我的童年充满了战火与苦难。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在一次日军轰炸中不幸遇难,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顿时陷入困顿。大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早早出嫁,幸而姐夫在上海《文汇报》工作,家里总算有了些依靠。
1943年8月,在早已投身新四军的二姐和三哥的影响下,我也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二姐后来在战斗中负伤,被日军打残了腿,成为了一名伤残军人,但她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而我,因为自幼喜爱音乐,被组织安排进入鲁艺文工团 [华中根据地(含苏北)的鲁艺分院及衍生团体常被称为“鲁艺文工团”,实际隶属新四军地方宣传系统] 学习。
在文工团的日子里,我们用歌声和戏剧鼓舞军民斗志,宣传抗日思想。1945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里,我遇见了我的丈夫——他是文工团的导演,共同的革命理想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们作为文工团的宣传人员,主要工作是宣传抗日思想。那时,部队每解放一个村镇,我们宣传队就立刻跟进开展宣传工作。当时日军还在实行“三光政策”,危险时刻都在,我们的宣传工作却在他们后方干得热火朝天。
文工团的创作遵循一个铁律:“老百姓听不懂的戏,就是失败的戏;群众不鼓掌的节目,必须回炉重造。”我们就地取材,将淮剧、京剧做了戏曲改良,常常是门板拼戏台,被单当帷幕,进行了很多符合老百姓喜好的特色创作。“张大娘,听我言,减租减息记心间……”田头快板要的就是比机枪还快的节奏,我们用缴获的钢盔当打击乐器,演奏的《黄河大合唱》特别震撼……在战火中迸发的创作灵感,让我们常常上午听说日军抢粮,下午就排成戏,晚上演给老百姓看。
我们白天在各个村庄和城镇做宣传,走到哪儿演到哪儿。天黑了,就在附近的村子里找人家住下。我们有个规矩,要挑那些门上贴着抗日对联的老乡家借宿,这样的群众最可靠。
晚上,我们女同志睡土炕或草铺,男同志就在灶房打地铺。睡觉前,大家总要仔细检查随身带的宣传材料,把二胡琴筒里的文件和月琴背面夹着的名单仔细收好。天一亮,我们又背起简单的行装,赶往下一个需要宣传的村庄。
这段岁月虽然艰苦,却充满信念与希望。我们以文艺为武器,在战火中坚守,为民族的解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源:常熟老干部工作(文字整理:《银潮》杂志编辑王娟)
编辑:周序
校对: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