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若想国家无患,必要先灭日本
迪丽瓦拉
2025-09-18 21:33:16
0

当然!我帮你改写一遍,保持文章的原意和字数,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写,让内容更丰富。

---

文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李鸿章在签署《马关条约》之后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是无止境的,若想国家无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李鸿章产生了这样沉重而深刻的感悟呢?

?——·春风得意·——?

提起李鸿章,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割地赔款”这段屈辱的历史,似乎他的名字与这段历史紧紧绑在一起,成了负面标签的代名词。

但也有不少人愿意为他辩护,认为在那个内忧外患、腐败沉沦的清朝,李鸿章不过是替历史背负了不应有的黑锅。

到底孰是孰非,难以一言以蔽之。因此,在探讨李鸿章的内心世界之前,先了解他的生平背景是必要的。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那是道光三年,彼时清朝尚处于国力相对强盛的阶段。

李家是当地的望族,家境优渥且重视子女教育,因此李鸿章从小便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

年仅六岁,他便被送进馆棣华书屋,师从拜堂伯李仿仙及合肥名士徐子苓,专心研读经史典籍,小小年纪便博览群书,学问出众。

当时的李鸿章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梦想着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但命运弄人,1840年他终于考中秀才的同时,中国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历史转折注定了李鸿章未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曲折,然而当时年少的他尚未预料到。

1843年,李鸿章的父亲寄来书信,表达对他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希望他继续追求功名。

李鸿章怀揣父愿,北上准备参加顺天府乡试。

虽年仅18岁,但北上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民间疾苦,于是写下了意味深长的诗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他更以诗表达志向: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显示出他渴望考取功名,期待一日实现自己的抱负。

1844年,李鸿章顺利中举人,并娶了启蒙恩师周菊初的初孙侄女为妻。

回顾这段时光,李鸿章早年的生活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怀抱远大理想、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李鸿章,为了更快成就功名,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入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专心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正是在曾国藩的熏陶下,李鸿章的思想逐渐开化,政治志向日益坚定。他曾说:“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这句话为他的一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与事业方向。

考取功名后,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既在曾国藩门下钻研治国理财,也担任学术报告的编修。

直到1850年,李鸿章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担任湘军幕僚。

那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迅速向东扩展。作为书生出身的李鸿章突然肩负起带兵打仗的重任,许多百姓对此忧心忡忡。

然而,李鸿章有数年团练经历,深知为将之道重在治心,带兵并非一味追求瞬时胜利,而需持久谋略。

在导师曾国藩的领导下,李鸿章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曾国藩赞誉他:“军国要物,皆与筹商。”

这时,李鸿章已成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助手。

经过多年鏖战,直到同治元年十一月,常熟守将骆国忠投降,李、曾二人基本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到此时,李鸿章的生活仍然顺遂:有妻儿、有功名、有丰功伟绩。

但时代的变迁,令李鸿章萌生新的想法,也正是这些想法,开启了他人生的苦难旅程。

?——·先甜后苦·——?

1863年,李鸿章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这一职位赋予他极大的话语权。他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学馆,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正式启动。

此时的李鸿章已踏入清朝权力核心,但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朝中不少守旧派对他的改革措施颇有微词,纷纷阻挠他的推动。

可见,李鸿章的诸多先进构想仍受诸多限制,难以完全施展。

44岁的李鸿章面对重重阻力,已觉吃力不讨好,但更严峻的考验尚未到来。

为推动洋务运动,李鸿章与曾国藩产生诸多分歧,后者担忧功高震主,忧心忡忡。

然而李鸿章仍坚定向朝廷直言:

“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

他极力主张保留湘淮军,强调政府需同时“靖内寇”与“御外侮”。

由此可见,李鸿章洞察局势极具远见,问题的本质和未来趋势了然于胸。

只是“枪打出头鸟”,他作为改革先锋遭到排挤打击。

1870年镇压苗民起义,更令他与左宗棠结下梁子,也使他在朝廷中树敌无数。

此后“天津教案”爆发,李鸿章孤军奋战,师傅曾国藩的处置未获世人认可,难以出面解决。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远不如西方列强,面对法国威逼,李鸿章最终妥协,赔款四十万两,并派使团赴法道歉。

虽说解决方案难看,但这烫手的山芋总算落到了李鸿章肩上,他因此被重用,升任直隶总督。

然而,这次升官却引发百姓强烈抗议,毕竟那四十万两银子是他们的血汗税。

此刻的李鸿章已无暇顾及民怨,因为他清楚,一些小国正虎视眈眈地盯上了清政府的土地。

其中最为危险的,就是迅速崛起的日本。李鸿章早有察觉。

李鸿章首次接触日本,是出于国难当头,期望借鉴日本改革的成功经验。起初日本表现友好,前来访问,然而返岛国后却露出了真实面目。

自此,李鸿章开始警觉日本的威胁之巨大。

?——·痛苦起源·——?

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署《中日修好条约》,条约旨在互惠互利,汲取日本的改革经验。

最初日本态度尚且友善,但签约过程中,李鸿章看清了日本的险恶用心,他警告清政府:“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然而,慈禧太后对此并不重视,反而为了庆祝自己寿辰,反复削减军费。

李鸿章对此无力回天,他对日本的政策只得维持“联合”的姿态。

然而,日本暗中蓄势待发,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由于日本早有准备,清朝仓促应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惨败。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怀揣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圣旨,赴日本马关谈判求和,试图“联日”。

如今看来,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但当时对李鸿章和清政府而言,这并非最坏的选择。

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已多次割地求和,但这次李鸿章有自己的底线,他曾言:“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

可日本贪得无厌,开口便索要大沽口、天津、山海关等重要地区,还要求赔偿高达三亿两白银的“战争损失”。

李鸿章深知清政府处于弱势,只能极尽妥协,与日本进行极限拉锯。

日本人对此极为不满,认为李鸿章故意拖延,视为侮辱,遂策划暗杀。

虽然未成功,李鸿章却中弹受伤,正是这次经历令他感叹:“要想国家无患,必须先灭日本!”

但这枪伤却也成为压缩赔款的一线希望,赔款最终减少了一亿两,李鸿章激昂呼喊:“此血可以报国也!”

带着伤痛,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他首次无奈放弃国土。

他虽无力挽回,却誓言“终生不履日地”。

条约签订后,李鸿章遭遇民众谩骂,百姓群情激愤。

为了保全清政府局面,李鸿章不得不亲自出访欧美各国,探寻形势。

这次出国经历极大开阔了他的眼界。

为防止日本再度侵略,他秘密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还访问多国政府,跋涉九万多公里。

由此可见,李鸿章为国家尽心尽力,身负重任。

历史记载,李鸿章目睹北京城沦陷、天津变废墟时,悲痛欲绝,老泪纵横,甚至当场吐血昏厥。

未及苏醒,慈禧又派他出任全权代表,与侵略者谈判。

李鸿章无奈,只能借病拖延时间,却终究敌不过列强的压力。

他在谈判中唯一做到的,是将联军提出的十亿两白银赔款,减至四亿五千万两。

终究,李鸿章病危之时,在《辛丑条约》上签下了字,随后吐血而亡。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争议,很多人称他为卖国贼、丧权辱国者,但若细看史实,他的努力与付出不容忽视。

因此看待一个人,必须辩证。李鸿章的贡献,绝非全无。

二十岁时的毛泽东曾引用《庄子·逍遥游》一句话评价李鸿章: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大意是感叹李鸿章生不逢时,才能与时代不匹配。

李鸿章眼光敏锐,观察问题独具一格,犀利非常,这一点与毛主席颇为相似,也许毛泽东对他有些理解。

回望李鸿章与日本的恩怨,李鸿章早早察觉日本的潜在威胁。

彼时日本正进行明治维新,重视教育发展。

李鸿章关注日本国情,深刻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工民企,还设立各种学堂,鼓励学生留学。

这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

洋务运动前后,李鸿章彻底明白他当初想“联日”的幻想多么荒谬。

本欲拉拢日本,却被逼签下《中日修好通商条约》。

他警示清政府防范日本威胁,力图抵御日本侵略,却遭受反对。

彼时李鸿章关注的是自身问题,未能看到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毒瘤。

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根源。

李鸿章的成就,不仅是洋务运动和学习外国思想,关键是他一直走在清政府前头。

但遗憾的是,他空有一腔治国热忱,却生在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独自访美,眼界大开。访俄时感叹:“若有十营兵,不惧日本帝国。”

李鸿章一生可谓悲惨、无奈,但绝非简单的“卖国贼”。

他生前满载遗憾,死后亦不安宁,墓被炸毁,遗骨无存,只剩墓碑。

时至今日,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依旧褒贬不一。

对那些不平等条约,我们应当痛斥并牢记,防止历史重演。

但对李鸿章的远见卓识,早早提出“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先灭其国”,虽极端,却值得反思总结。

若仅因清政府无能封建而将他推为替罪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用文物讲长江故事,那是历史的底... 金沙江,《因为长江》剧照。片方供图 8集文化纪实纪录片《因为长江》正在播出。从长江源头出发,循着自西...
原创 绝...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了许多英勇的指挥官。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师长,他的牺牲令无数人感动与痛惜,那...
日本1879年强行吞并琉球: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已获国家批准正式启动,受到国内外广...
原创 1... 1938年,由于有汉奸泄露情报,日军迅速包围了山东乐陵县的大常村。在这紧急时刻,常大娘展现了极大的智...
甘肃公布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印发。《通知》明确,省政府批准灵台县古灵台街...
当甲骨文“走入”数字世界(博物... 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柏林民族学博物馆馆藏编号ID31949(574)甲骨正反面,高清照片可显示...
原创 谁... 自古以来,“后宫佳丽三千”这一说法总是与古代帝王紧密相连,象征着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与地位。人们似乎习...
原创 守... 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主要依赖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
作家梅毅做客封面新闻抖音直播间...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11月20日,初冬的太阳还未落山,温暖干燥的空气中,封面新闻抖音直播间迎来了著名...
原创 被... 1938年9月,《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太行山根据地开始筹备。虽然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但由于当时...
原创 清... 清朝时期,果敢曾归中国管辖,直到今天,官方地图上的首都依然是北京,且使用汉语作为主要语言。随着大都市...
原创 脑... 魏延,这位三国时期的将军,直接影响了刘备的命运。他不仅凭借过人的能力立下赫赫战功,还曾在刘备危急时刻...
原创 宋... 韩信被称为国士无双,这一评价主要来自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当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他曾说韩信具备了夺取...
广东一地,5万人一个姓,住同一...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在广东,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但是,像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这样的,还是少见。 溪南镇...
比佘太君早百年的战场传奇:从黄... 前言 北宋建隆二年秋夜,汴京人看见西北将星落了。 没人知道,这颗星熬死了五个朝代,吓跑过契丹皇帝,用...
原创 尚... 告御状,这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上并不罕见。它通常被称为“叩阍”,是指百姓向皇帝上奏状告自己冤屈的一种方式...
原创 朝... 早在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的初期,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应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但此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指挥权...
原创 中... 齐国名相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来自颍上(今属安徽)。 管仲小时候便失去了父亲,母亲仍健...
原创 冀... 1939年,萧克被八路军总部正式任命为新成立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这虽然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部队,但他...
原创 她... 根据清朝的史料记载,雍正皇帝的历史事迹有很多,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他卓越的治国功绩以及上位后的朝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