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若想国家无患,必要先灭日本
迪丽瓦拉
2025-09-18 21:33:16
0

当然!我帮你改写一遍,保持文章的原意和字数,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写,让内容更丰富。

---

文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李鸿章在签署《马关条约》之后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是无止境的,若想国家无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李鸿章产生了这样沉重而深刻的感悟呢?

?——·春风得意·——?

提起李鸿章,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割地赔款”这段屈辱的历史,似乎他的名字与这段历史紧紧绑在一起,成了负面标签的代名词。

但也有不少人愿意为他辩护,认为在那个内忧外患、腐败沉沦的清朝,李鸿章不过是替历史背负了不应有的黑锅。

到底孰是孰非,难以一言以蔽之。因此,在探讨李鸿章的内心世界之前,先了解他的生平背景是必要的。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那是道光三年,彼时清朝尚处于国力相对强盛的阶段。

李家是当地的望族,家境优渥且重视子女教育,因此李鸿章从小便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

年仅六岁,他便被送进馆棣华书屋,师从拜堂伯李仿仙及合肥名士徐子苓,专心研读经史典籍,小小年纪便博览群书,学问出众。

当时的李鸿章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梦想着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但命运弄人,1840年他终于考中秀才的同时,中国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历史转折注定了李鸿章未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曲折,然而当时年少的他尚未预料到。

1843年,李鸿章的父亲寄来书信,表达对他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希望他继续追求功名。

李鸿章怀揣父愿,北上准备参加顺天府乡试。

虽年仅18岁,但北上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民间疾苦,于是写下了意味深长的诗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他更以诗表达志向: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显示出他渴望考取功名,期待一日实现自己的抱负。

1844年,李鸿章顺利中举人,并娶了启蒙恩师周菊初的初孙侄女为妻。

回顾这段时光,李鸿章早年的生活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怀抱远大理想、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李鸿章,为了更快成就功名,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入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专心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正是在曾国藩的熏陶下,李鸿章的思想逐渐开化,政治志向日益坚定。他曾说:“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这句话为他的一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与事业方向。

考取功名后,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既在曾国藩门下钻研治国理财,也担任学术报告的编修。

直到1850年,李鸿章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担任湘军幕僚。

那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迅速向东扩展。作为书生出身的李鸿章突然肩负起带兵打仗的重任,许多百姓对此忧心忡忡。

然而,李鸿章有数年团练经历,深知为将之道重在治心,带兵并非一味追求瞬时胜利,而需持久谋略。

在导师曾国藩的领导下,李鸿章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曾国藩赞誉他:“军国要物,皆与筹商。”

这时,李鸿章已成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助手。

经过多年鏖战,直到同治元年十一月,常熟守将骆国忠投降,李、曾二人基本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到此时,李鸿章的生活仍然顺遂:有妻儿、有功名、有丰功伟绩。

但时代的变迁,令李鸿章萌生新的想法,也正是这些想法,开启了他人生的苦难旅程。

?——·先甜后苦·——?

1863年,李鸿章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这一职位赋予他极大的话语权。他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学馆,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正式启动。

此时的李鸿章已踏入清朝权力核心,但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朝中不少守旧派对他的改革措施颇有微词,纷纷阻挠他的推动。

可见,李鸿章的诸多先进构想仍受诸多限制,难以完全施展。

44岁的李鸿章面对重重阻力,已觉吃力不讨好,但更严峻的考验尚未到来。

为推动洋务运动,李鸿章与曾国藩产生诸多分歧,后者担忧功高震主,忧心忡忡。

然而李鸿章仍坚定向朝廷直言:

“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

他极力主张保留湘淮军,强调政府需同时“靖内寇”与“御外侮”。

由此可见,李鸿章洞察局势极具远见,问题的本质和未来趋势了然于胸。

只是“枪打出头鸟”,他作为改革先锋遭到排挤打击。

1870年镇压苗民起义,更令他与左宗棠结下梁子,也使他在朝廷中树敌无数。

此后“天津教案”爆发,李鸿章孤军奋战,师傅曾国藩的处置未获世人认可,难以出面解决。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远不如西方列强,面对法国威逼,李鸿章最终妥协,赔款四十万两,并派使团赴法道歉。

虽说解决方案难看,但这烫手的山芋总算落到了李鸿章肩上,他因此被重用,升任直隶总督。

然而,这次升官却引发百姓强烈抗议,毕竟那四十万两银子是他们的血汗税。

此刻的李鸿章已无暇顾及民怨,因为他清楚,一些小国正虎视眈眈地盯上了清政府的土地。

其中最为危险的,就是迅速崛起的日本。李鸿章早有察觉。

李鸿章首次接触日本,是出于国难当头,期望借鉴日本改革的成功经验。起初日本表现友好,前来访问,然而返岛国后却露出了真实面目。

自此,李鸿章开始警觉日本的威胁之巨大。

?——·痛苦起源·——?

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署《中日修好条约》,条约旨在互惠互利,汲取日本的改革经验。

最初日本态度尚且友善,但签约过程中,李鸿章看清了日本的险恶用心,他警告清政府:“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然而,慈禧太后对此并不重视,反而为了庆祝自己寿辰,反复削减军费。

李鸿章对此无力回天,他对日本的政策只得维持“联合”的姿态。

然而,日本暗中蓄势待发,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由于日本早有准备,清朝仓促应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惨败。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怀揣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圣旨,赴日本马关谈判求和,试图“联日”。

如今看来,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但当时对李鸿章和清政府而言,这并非最坏的选择。

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已多次割地求和,但这次李鸿章有自己的底线,他曾言:“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

可日本贪得无厌,开口便索要大沽口、天津、山海关等重要地区,还要求赔偿高达三亿两白银的“战争损失”。

李鸿章深知清政府处于弱势,只能极尽妥协,与日本进行极限拉锯。

日本人对此极为不满,认为李鸿章故意拖延,视为侮辱,遂策划暗杀。

虽然未成功,李鸿章却中弹受伤,正是这次经历令他感叹:“要想国家无患,必须先灭日本!”

但这枪伤却也成为压缩赔款的一线希望,赔款最终减少了一亿两,李鸿章激昂呼喊:“此血可以报国也!”

带着伤痛,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他首次无奈放弃国土。

他虽无力挽回,却誓言“终生不履日地”。

条约签订后,李鸿章遭遇民众谩骂,百姓群情激愤。

为了保全清政府局面,李鸿章不得不亲自出访欧美各国,探寻形势。

这次出国经历极大开阔了他的眼界。

为防止日本再度侵略,他秘密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还访问多国政府,跋涉九万多公里。

由此可见,李鸿章为国家尽心尽力,身负重任。

历史记载,李鸿章目睹北京城沦陷、天津变废墟时,悲痛欲绝,老泪纵横,甚至当场吐血昏厥。

未及苏醒,慈禧又派他出任全权代表,与侵略者谈判。

李鸿章无奈,只能借病拖延时间,却终究敌不过列强的压力。

他在谈判中唯一做到的,是将联军提出的十亿两白银赔款,减至四亿五千万两。

终究,李鸿章病危之时,在《辛丑条约》上签下了字,随后吐血而亡。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争议,很多人称他为卖国贼、丧权辱国者,但若细看史实,他的努力与付出不容忽视。

因此看待一个人,必须辩证。李鸿章的贡献,绝非全无。

二十岁时的毛泽东曾引用《庄子·逍遥游》一句话评价李鸿章: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大意是感叹李鸿章生不逢时,才能与时代不匹配。

李鸿章眼光敏锐,观察问题独具一格,犀利非常,这一点与毛主席颇为相似,也许毛泽东对他有些理解。

回望李鸿章与日本的恩怨,李鸿章早早察觉日本的潜在威胁。

彼时日本正进行明治维新,重视教育发展。

李鸿章关注日本国情,深刻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工民企,还设立各种学堂,鼓励学生留学。

这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

洋务运动前后,李鸿章彻底明白他当初想“联日”的幻想多么荒谬。

本欲拉拢日本,却被逼签下《中日修好通商条约》。

他警示清政府防范日本威胁,力图抵御日本侵略,却遭受反对。

彼时李鸿章关注的是自身问题,未能看到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毒瘤。

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根源。

李鸿章的成就,不仅是洋务运动和学习外国思想,关键是他一直走在清政府前头。

但遗憾的是,他空有一腔治国热忱,却生在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独自访美,眼界大开。访俄时感叹:“若有十营兵,不惧日本帝国。”

李鸿章一生可谓悲惨、无奈,但绝非简单的“卖国贼”。

他生前满载遗憾,死后亦不安宁,墓被炸毁,遗骨无存,只剩墓碑。

时至今日,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依旧褒贬不一。

对那些不平等条约,我们应当痛斥并牢记,防止历史重演。

但对李鸿章的远见卓识,早早提出“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先灭其国”,虽极端,却值得反思总结。

若仅因清政府无能封建而将他推为替罪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昔日的五虎上将中,已有四位先后去世。关羽英勇阵亡于麦城,张飞被部下杀害,黄忠在夷...
原创 诸... 谈起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句广为流传的“扶不起的阿斗”。人们普遍认...
原创 解... 解读《书卷一梦》,总结人物关系,梳理情感纠葛。谁杀了楚皇后?是敌国?还是高长隐等人? 女主宋一梦/宋...
历史上的今天 | 奥地利作家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男,奥匈帝国(奥地...
“逃逸式辞职”被盯上,意味着什... 有时候历史的进程会让人觉得很慢,慢到感受不到它在行进,但历史的进程从来没有停歇,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会...
赵一曼:从巴蜀到东北的巾帼英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为...
原创 给... 公元1232年正月,蒙古大将拖雷和速不台通过借道南宋领土,带领大军深入金国腹地,直逼邓州。这一举动标...
原创 金... 导读: 金国和辽国,这两个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金国由女真族(满族...
原创 朝... 在朝鲜甲午改革期间,关于官制改革的实施,首先需要理解这一改革的背景与动因。在分析朝鲜甲午改革中的官制...
原创 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因一句诗写成了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 而且是35集的...
原创 南... 李世民的血统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网络上的热议话题。关于这一点,李世民本人明确表示,如果有人敢当面说他...
原创 日...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韩国的国际地位大多时候并没有高于越南,而日本则常被视为“倭寇海盗”。尽管近几十年...
出土遗物丰富 山西丰义遗址龙山...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日对外公布山西吕梁丰义遗址龙山早期窑洞式房址发掘资料,出土遗物丰富,为了解东川河流...
原创 清... 乾隆十七年,正值三年一度的重要考核时期,江苏省有三位知县被评为“卓异”级别。巡抚庄有恭将这份考核结果...
原创 浅... 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朝代,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而隋炀帝...
原创 中... 引言 1974年,党中央与毛主席做出了决定,让江渭清前往江西工作,担任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及省委第一...
原创 诸... 一、诸葛亮七星灯续命 所谓“七星灯续命”,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是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得知的。这...
原创 群... 濮阳城外,曹操与吕布展开了激烈的大战。吕布凭借当年在虎牢关前的大杀四方,勇战刘关张三英的辉煌战绩,已...
原创 葭... 当马超兵临葭萌关时,刘备身边虽有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多位勇猛将领,但心中依然不免感到一阵紧张与忧...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货币政策及历史...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此为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