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篡位杀皇帝的李世民口碑比朱棣好?
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给“天津”这座城市赐名,意为“天子渡口”,并在此设立了天津卫。
朱棣,作为一位极具才能的帝王,留下一系列辉煌的政绩,其中天津卫便是他亲自建立的一个重要城市。然而,李世民的成就也同样不可小觑,他在治国理政上的成绩,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超朱棣。
但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两者都是通过篡位登上帝位,李世民的名声却似乎比朱棣好得多?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历史,皇室权力斗争往往是血腥且充满阴谋的。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不仅逼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甚至亲手策划了弑君篡位。而李世民的部将则在早期的政治斗争中,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外表看似差不多,然而从某些角度来看,李建成只是太子,建文帝却是正儿八经的皇帝。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更多是皇子之间的权力争斗,而朱棣的行动则完全是弑君篡位,动辄更具血腥与阴谋色彩。照理来说,朱棣的行为应当让他更受诟病,但为何反而李世民的口碑较好?
我们来一一分析。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权力斗争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早已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局面。李建成,作为太子,直到自己被李世民除掉之前,并未察觉李渊已经有换太子的打算。事实上,李渊对李世民的印象一直不佳,他曾多次对亲信表达过不满,甚至感叹:“这个孩子已经变了,变得不再是当初那个自己熟悉的样子,反而被他周围的谋士给教坏了,我实在是痛心。”
那么,假如李世民没有动手杀死李建成,又会发生什么呢?
当时,李渊是大唐的帝王,掌握着国家的至高权力,而李建成与李世民分别掌握着不同的军政力量,彼此势均力敌。即便如此,两方依旧处于敌对状态。
如果李建成最终登基为帝,那他将会控制大唐的大部分军政权力,远远超过李世民。届时,李建成必定会将李世民视为威胁,第一件事便是消灭李世民的势力。
此时,李世民的选择将非常有限:一是举兵反抗,但李建成早已掌控了朝廷的兵权与军队,双方的实力差距巨大。即便李世民是“军神”,也未必能够战胜李建成。更何况,李世民如此背叛了李渊,民心必定不支持他,失败的可能性极大;二是他选择交出自己的兵权与政治力量,那结果便是任人宰割。
无论如何,李世民若失去权力,其生命便岌岌可危,历史上许多政变后的帝王,如隋炀帝和隋文帝,都未能幸免于此。李建成只需派一名太监端来一杯毒酒,李世民便会悄然死去。
李世民的党羽,必定也会在李建成的清算中遭到一一诛杀。这样一来,李世民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通过政变来保命。
李渊的失误与宣武门之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渊的失误是导致兄弟三人残酷斗争的直接原因。如果李渊在立储问题上果断,彻底削弱李世民的军政力量,避免李世民拥有威胁皇位的实力,历史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李渊在此事上犹豫不决,最终让三个儿子为了继承权互相厮杀,而他自己也在其中成为了旁观者,甚至被软禁了起来。
朱棣与建文帝的权力斗争
朱棣的情况与李世民并无太大不同。他是否消除藩镇,交出权力,根本关乎他自身的命运。如果朱棣听从建文帝的命令交出权力,那他和他的家族恐怕会立即遭到灭顶之灾,甚至连子孙都难以幸免。
从本质上讲,朱棣的起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他的儿孙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没有人会放过他们,皇宫斗争的残酷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的过度担忧,反而为儿子们留下了“篡位”的余地。尽管朱元璋明知朱棣是文武双全的才子,却将他安排在北方,便等同于在纵容他进行武装起义。而朱元璋未曾考虑到,一旦赋予了太多权力,王爷们自然会有造反的动机。
结论
朱棣与建文帝的斗争,本质上对朝廷官员和百姓并没有太大影响。毕竟,他们都是朱家人,皇位更替不过是家族内的事务,百姓并不关心。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同样如此,对百姓的影响有限。
最终,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都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做出了选择,而这一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历史评价。
声明:
本文参考了相关历史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百度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