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韩国的国际地位大多时候并没有高于越南,而日本则常被视为“倭寇海盗”。尽管近几十年日韩的经济崛起使得它们的国际地位看似大幅提升,但如果将其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前的这一时期无疑是个特例,绝对算不上常态。现在,日韩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甚至可以说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中国紧密相连。当日韩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行业逐渐跟不上全球的步伐,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十年或八年后,回头来看,或许日本将重返发展中国家的行列,韩国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那时,才是真正符合历史规律的局面。
韩国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北部与中国接壤。半岛上分为两个国家,北部是朝鲜,面积大约为12.3万平方千米,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福建省;南部则是韩国,面积大约为10.33万平方千米,接近浙江省或江苏省的面积。
在过去两千多年里,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大多被中国所影响,朝鲜要么是处于中国的版图之内,要么是作为中原帝国的附庸国存在,地位大致等同于越南。由于韩国只占据朝鲜半岛的一半,因而其历史地位也不能比越南更高。
朝鲜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年前。那时,中原的周朝刚刚灭掉商朝,商朝的后裔箕子带领族人迁至朝鲜半岛的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由于当时中原文明还未彻底控制辽东,朝鲜半岛成为了日出最早的地方,“朝”字意指太阳或日出,“鲜”则有着新鲜、光明、美好的含义。
大约800年后,西汉初年,刘邦去世。其最亲密的盟友燕王卢绾因吕后的压制不得不逃往匈奴,而燕国的大将卫满则率领千余残兵进入朝鲜半岛,推翻了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随着汉武帝的崛起,卫满朝鲜被汉朝吞并,设置了乐浪、玄菟、真蕃和临屯四个郡,这些地区归汉朝幽州管辖,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与幽州的首府蓟城(今北京)联系较少,更多与辽东郡相连。
到了明朝初年,1392年,李成桂将国号“高丽”改为“朝鲜”,定都开京(今开城市),三年后迁都汉城(今首尔),成为明朝的一个藩属国。在明朝抗击倭寇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朝鲜,明朝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名将李如松等亲自挂帅,带领十万大军收复了朝鲜的大部分领土,包括平壤和汉城等地,把日本的倭寇赶回了海里。
在这个过程中,朝鲜涌现出民族英雄李舜臣,然而若非明朝的帮助,朝鲜可能会比实际发生的时间还要早200多年就被日本吞并。进入清朝时期,朝鲜依然是清朝的藩属国,继续承担着类似的角色。在倭寇肆虐之时,清朝也承担了宗主国的责任,帮助朝鲜共同抵御日本的侵扰。
日本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是一条弯曲的岛弧,东南至西北方向延伸,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以及六千多座小岛屿。日本的西边隔日本海与俄罗斯、中国、朝鲜和韩国相望。
相传,秦始皇巡游时,曾听方士徐福提起东海上的“蓬莱仙岛”,这座岛屿被描述为极为神秘,外有浓黑的“冥海”环绕,海中波涛汹涌,山中住着长生不老的“九老丈人”。传说他们用“三昧真火”炼制仙丹,吃了这种丹药就能长生不死。为了寻找这种神奇的仙药,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及工匠,乘着战舰向东海进发。
经过长时间的航行,徐福一行终于抵达了一个大岛,岛上土地贫瘠,原住民的文明相对落后,主要靠捕鱼和打猎为生。虽然这个地方并非秦始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但徐福却暗自高兴,决定在此建立新的家园。随后,他指挥工匠建造房屋、开垦土地,甚至安排男女成婚,渐渐发展成一个类似“桃花源”的社区。而这个岛,就是如今的日本本州岛,至今日本仍然保存着徐福的古墓。
日本的前首相羽田孜曾公开表示,他的祖先就是徐福的部下,甚至自豪地说自己是“秦朝移民的后裔”。羽田孜曾经说:“我们身上有徐福的遗传因子,我的家乡还有‘秦阳馆’,作为徐福的后代,我感到非常自豪。”
“旺财”上桌了
有网友形象地比喻,太平洋就像是一张桌子,两个彼此竞争又偶有合作的国家坐在桌子的两端。一个国家饲养了两条“旺财”——这些“旺财”是用来恶心对手的,它们的任务是制造麻烦,但绝不会与对方共享食物或坐在同一个碗里。尽管如此,这两条“旺财”并不这么认为。它们跳上了桌子,认为自己与主人平等,甚至开始挑战主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