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介绍两组与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相关的历史照片,共计七张。主题围绕着日本和英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各自租界内所立的纪念碑。这些照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揭示了两国在天津和威海卫的帝国主义行为。
在上图中,照片的备注显示,1912年,一位名为楠正一的17岁年轻男子在影楼拍照,背景正是天津日租界的大和公园内所立的“北清事变纪念碑”。尽管照片的焦点在于这位年轻男子,今天我们更关注的是他背后的纪念碑。为何影楼会选择这样一座碑刻作为拍照的背景呢?这座纪念碑究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北清事变纪念碑的背景
这座纪念碑矗立于天津日租界的大和公园内,地理位置位于建国前的天津租界区域。那什么是“北清事变”呢?根据日本的历史教科书,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被称为“北清事变”,意味着清朝北方的动乱。这一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列强以“保护国民利益”为借口,派兵大举入侵中国,先后占领天津,继而进军北京。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出兵人数居各国之最。
为了纪念在这场侵华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士兵,1909年8月28日,天津日租界当局在多伦道与山东路交界的地方开设了大和公园,并在公园的入口处竖立了这座“北清战役纪念碑”。这座碑刻的建立,赤裸裸地展示了日本的殖民侵略特征。在建国后,纪念碑被拆除,并改作了其他用途。
在这三张明信片中,可以看到不同年代出版的图案,它们都以这座纪念碑为主要内容。这些明信片不仅体现了日本对其侵华历史的纪念,也表现出当时帝国主义的傲慢与自信。
接下来是关于英国立碑的部分
我们来看第二组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英国在威海卫所立的纪念碑。这些碑刻是为了纪念在八国联军中阵亡的“华勇营”士兵所建的。1898年,英国通过强行租借威海卫,试图进一步扩展其在中国的势力。在威海卫,英国建立了“华勇营”,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军事队伍,旨在用“以华制华”的方式加强其在中国的统治。到1900年,华勇营已经拥有600多名士兵,成员年龄大多在23至25岁之间。
这支队伍装备精良,配备了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和马克西姆机枪,组织也很完善,除了步兵,还有炮兵、骑兵、乐队和卫生队等。尽管英国在南非的布尔战争中面临压力,但为了其在中国的利益,英国仍从各殖民地抽调人员,最终将威海卫的华勇营纳入了英军体系,成为“第一中国军团”。
1900年,这支部队参与了对天津城的攻占,并成为首批进入京城的英军代表。此后,华勇营也参加了八国联军在紫禁城的大阅兵,展示了其在侵略中的重要地位。为了纪念这些在庚子事变中牺牲的士兵,1901年,英国在威海卫竖立了纪念碑,上面用中英文记载了阵亡士兵的姓名与战斗经历。
英国在华的侵略行为
此外,1904年,英国威海卫的行政长官骆克哈特为这些士兵补发了维多利亚勋章,以表彰他们的英勇表现。直到1906年,华勇营正式解散,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可以看出,通过这些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不仅获取了巨额赔款,还通过强占土地、控制资源和交通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其对中国的侵略性统治。
这些纪念碑的建立,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载,更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土地上盛气凌人的一种象征。通过这些碑刻的传播,帝国主义国家展现了他们对侵略行为的自豪与宣扬,也无声地告诉世人,他们通过战争获得的巨大利益。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资料来源说明
本文中的史料来自布里斯托大学,提供者包括中国历史图片社、Billie Love Historical Collection、伦敦基尤国家档案馆以及佩内洛普福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