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为中国宋代南方民间名窑之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已发现烧窑遗址数百处,以大窑、金村两地窑址遗存最多,烧瓷质量最精。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期以后窑业极盛,明中期后渐衰,清康熙后停烧。龙泉窑发展到元代,其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暂熄。但社会稳定后,龙泉青瓷在南宋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继续扩大,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程度。产品品种增多,风格多样化,远销世界各地。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这导致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龙泉窑早期产品在器型、装饰、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州窑相似,南宋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晚期窑业大发展,对浙江、江西、福建境内的窑业产生影响,形成烧制龙泉风格的青瓷窑系,产品畅销南北各地,并远销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
直径:40.5cm 高:7.2cm 底:19.8cm
本品通体施青釉,不仅釉质厚润绵细,但虽亦为多次上釉,却呈现出极致纯匀的湖水之色,堪称难觅之佳品。翻看器底,器足刮削爽利自然,工艺严谨纯熟。中心底釉较之外壁略显薄透,胎釉交接处火石红过渡浑然天成。足部磨损处露出灰白胎体,细腻而坚实。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宋代所崇尚的粗犷之美,釉色深沉素雅,釉面凝腻具温润光泽,因烧造之器物釉色纯正,质量极高,达到了青瓷釉色绝美之境界,龙泉青瓷因而成为宫廷御用之器。在配釉上极力求改进,追求幽蒨如美玉的效果,而青釉的釉色,取「深潭水清如碧玉」之意,釉层加厚,而铁分减少,形成独特的青釉色。善用当地的原料,是每一古窑厂成功的秘诀,也唯有从当地特有的原料发展出来的独特风格,才是其它地区的窑厂所模仿不来的。龙泉瓷匠致力精进工艺,以臻完美,制器过程,不论炼土、塑形、施釉、烧造,处处精确娴熟,成品典雅隽美,釉色青丽,亮泽如玉,一如本品。八百多年来,此类极品龙泉青瓷在中日两地均被奉为圭臬,常被视为传家或镇寺之宝代代相传,而这一现象在日本尤为普遍。
直径:40.5cm 高:7.2cm 底:19.8cm
宋代是中国古代制瓷技术进入成熟的重要阶段,甚由官方设局督造,专以供奉内廷,其埏埴精美,不仅远逾前代,垂范后世,其中名品杰作,更是独绝千古,倾倒众生。历经千载之后,片羽吉光,尚教人征逐宝爱,而一品完器,自无愧称之国宝。也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亦可遐想品味宋代文人那份特有的风姿绰约芬芳清逸的儒雅。龙泉窑青瓷堪称中国瓷器的顶尖代表之一,曾有不少天价拍品成交。早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曾经拍卖了一只宋代官窑洗,当时的成交价就高达2200万港币。这件宋代官窑洗也创造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2008年,同样是在香港苏富比拍场上,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以6752万港币成交,而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竟然只有22.5厘米,堪称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之宝。龙泉青瓷在民国时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一个复苏的传奇时代。此时龙泉青瓷的釉色非常纯正,普遍带有开片,风格、造型基本上时在仿造宋代。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就一直重视龙泉瓷的传承和创新。龙泉青瓷的魅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2009年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作为唯一入选目录的陶瓷类,为龙泉青瓷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龙泉青瓷正在成为民族陶瓷文化的新名片。
细节图
细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