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黑海沿岸悠闲度假,享受着难得的休憩时光。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在莫斯科,曾经由他亲自提拔的勃列日涅夫等人,正悄然策划着推翻他。在赫鲁晓夫还未做出任何反应时,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勃列日涅夫成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赫鲁晓夫被迫“退休”,此后勃列日涅夫成为了苏联的新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仕途可谓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从基层的工人到高级领导的逐步上升。早期,他的工作表现赢得了斯大林的青睐,曾在多个岗位上快速晋升。1940年,34岁的勃列日涅夫就已经成为主管国防工业的州委书记,赫鲁晓夫正是他的上司。在赫鲁晓夫的培养下,勃列日涅夫迅速成长为赫鲁晓夫的重要支持者。到了1960年,勃列日涅夫已经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位高权重,堪称赫鲁晓夫最亲近的属下。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赫鲁晓夫器重的人,却最终成为了推翻他政权的关键人物。
赫鲁晓夫的确有许多问题,他在位期间推动的改革,尽管初衷是为了改善苏联的局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得罪了各方利益集团。赫鲁晓夫的改革意图与苏联的既得利益层产生了冲突,而勃列日涅夫恰好成为了这些利益集团可以依赖的替代者,最终他们选择支持勃列日涅夫,从而使他成功登上了领导宝座。
虽然勃列日涅夫成为新一任领导人,但他的权力并非完全垄断。与勃列日涅夫共同执政的还有波德戈尔内,接任了最高苏维埃主席的职务,以及柯西金,担任了部长会议主席。三人的合作使苏联的政治决策体制更加集体化。在新政府上台后,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同僚们迅速废除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随后开展了自己的新一轮改革计划。
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政府继承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这种“斯大林模式”虽然有很强的短期爆发力,能够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但它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长期发展,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从1950年14.2%的经济增长高峰开始,苏联的经济增速逐年下降,到1965年已降至6.5%。赫鲁晓夫在其任期内曾多次推动经济改革,但效果有限,反而激怒了许多官员和工人。因此,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尽管充满挑战,但依旧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尤其是在1965年推出的经济改革方案,旨在减少计划经济指标,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
1965年9月29日,苏联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开始放宽计划经济的限制,将更多权力下放给企业,并推行多劳多得的激励政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也因增加的投资和较高的收购价格,感受到改革的实际好处。经过几年的努力,苏联的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并显现出成效。1966年,苏联实施了第八个五年计划,建设了大量的新企业,成功遏制了前期经济下滑的趋势。到1975年,苏联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7%,工业产值为美国的80%,农业产值为85%,可见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的政府还加大了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苏尔古特大油田的建设,恰逢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暴涨,苏联的外汇收入因此大幅增加。国内物价下跌,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农业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政府放宽了对农民自留地的限制,使得集体农庄的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企业管理上的自主权扩大,也促进了企业的活力,整体经济发展势头向好。
然而,尽管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他的政治野心并未停止。随着苏联经济逐步回暖,勃列日涅夫开始渴望独揽大权,尽管他一度与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共同领导苏联,但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减少他们的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运动,勃列日涅夫利用此事打击了柯西金的改革派,最终在连续的政治斗争中,将柯西金排挤出局。而波德戈尔内,则在早些年就因健康问题被勃列日涅夫解职。此后,勃列日涅夫彻底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成为唯一的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致力于建立自己谦逊、亲民的形象。然而,1974年末他因中风多次发病后,逐渐变得消极和僵化,曾经的平和谨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更具独裁风格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开始沉迷于虚荣,佩戴和颁发各种勋章,甚至为自己创造荣誉,将许多个人成就镶上了金光闪闪的奖章。
在家族和亲信的提拔上,勃列日涅夫也没有手软。他任命亲信和亲戚担任重要职务,这一做法使得苏联高层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勃列日涅夫的家族和亲信也借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现象加剧了苏联政治体制的腐化,也为日后的社会危机埋下了伏笔。
197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渐趋停滞,苏联经济再次进入困境。在国际上,勃列日涅夫采取了强硬的军事扩张政策,开始加大对全球事务的干预,特别是在中东和亚洲地区。然而,这样的政策也使苏联陷入了不断增加的军事开支之中,导致经济失衡,改革的成果逐渐被吞噬。
到了1980年,苏联的军费已达1750亿美元,远超美国的1150亿美元,军费占国家预算的40%,军工产值一度占到国家生产总值的20%。这些开支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经济的危机,并导致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日益恶化。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遭遇全球抵制,标志着苏联国际影响力的衰退。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全盛时期,尽管社会稳定,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为苏联的衰退埋下了隐患。他始终未能突破旧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在冷战后期陷入僵化,无法适应新的国际格局,为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