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仁:怀念我在朝鲜的“亲人”
口述/周宜仁 整理/谢玲玲
人物简介:周宜仁,男,1936年5月出生于大义乡东平村。1954年3月参军入伍,先后担任侦察兵和步兵188团一营三连三排二班班长,直到1958年3月回国。
我叫周宜仁,生于耒阳市大义乡东平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三。记得有一次,广播里播放了特级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勇事迹,听得我心潮澎湃,决心要为祖国做出贡献。我回到家告诉父母:“我要去参军,像黄继光一样保家卫国。”刚开始,父母反对,担心我会遇到危险,但我已下定决心,最终他们也只能默许我走上这条路。
1954年3月,在亲朋好友的欢送声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军营。起初,我们在耒阳进行了一些基础训练,随后部队发给我们一套冬装,告知我们准备乘火车前往朝鲜。我们在途中换乘了多次列车,经过6天7夜的漫长旅程,终于到达了朝鲜。下车后,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惊:这座城市被战争摧残得面目全非,四处可见炸弹留下的痕迹,街道上的房屋几乎都已坍塌。当天,朝鲜依旧在下雪,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满目疮痍的战后景象。站在外面没多久,我的裤脚就被雪积到了膝盖,呼出的气体瞬间在脸上结冰,眉毛也被冻成了冰雕。
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3师侦察科担任侦察兵,工作性质属于高度机密,几乎都在夜间进行。有一次,我外出执行侦察任务时,遭遇了倾盆大雨。为了不暴露自己,我在大雨中冒险监视敌情,尽全力完成了任务。但回到营地后,我高烧不退,意识模糊,口中胡言乱语,虽然状态不佳,我依旧记得所有侦察到的敌情信息,最终这些情报帮助避免了我所在部队的损失。
由于表现出色,我的上级——侦察科的史科长,看中了我的工作能力和机智,决定推荐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我被调到步兵188团一营三连三排二班担任班长。当时,步兵营还没有修建营房,我们就住在朝鲜百姓的家里。我的住处是一户家庭,家中有六个女儿,最大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最小的也有十岁左右。这家人非常贫困,家中的男主人在战场上牺牲了,留下了“阿妈妮”一人带着六个女儿艰难度日。我深感同情,常常主动帮忙挑水、捡柴、播种和收割,还帮助修缮房屋。她们待我如亲人,我们渐渐熟络起来。刚开始,我只会说“阿妈妮”,这是对她的一种尊称。
“阿妈妮”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晚上的时候,她总是邀请我和她们一起睡在炕上,怕我受冻。她的大女儿金姫丽既聪明又漂亮,总是要求我教她中文,而她则教我朝鲜语。我们互相学习,常常用简单的词汇交流。我给她讲述中国的故事,她虽然听不太懂,但始终认真听着,偶尔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回应,我称她为聪明,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知道我夸她。
我所在的三连是一个“英雄连”,曾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誓死捍卫阵地,直到最后仅剩三名重伤员。我作为补充人员加入三连,肩负起守卫“三八线”的任务,确保停战后的胜利果实不被轻易夺走。我们部队的任务是阻击敌人的坦克,并使用火箭炮和无座力炮组成反坦克大队。我在连队中团结同志,抢着做脏活、累活,带头起到榜样作用。连队指导员夸我政治觉悟高,我觉得这些都只是我应尽的职责。因为只有尽力做好工作,才能不辜负这支“英雄连”的荣耀。由于表现突出,我多次获得营部的表彰。
在金姫丽家住了一年多,临别时,我修缮好了她家的房子,还给她家挑满了水,捡好了柴火。“阿妈妮”握住我的手,泪如雨下,用朝鲜语说:“你是个好孩子,志愿军是好战士,中朝人民永远是亲人。”金姫丽和几个妹妹也早已泪流满面,她们依依不舍,我安慰她们,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看她们。金姫丽在晚上休息时为我缝了一双婴儿鞋,她说:“这双鞋是我给你准备的结婚礼物。你结婚生孩子时,让你的孩子穿上它,就会想到我们,也会想到你在朝鲜的亲人。这是我亲手做的,每一针都寄托着我们对你的感激。”虽然她说着中朝夹杂的话语,我却明白她们把我视作了家人。金姫丽视我为兄弟,“阿妈妮”则把我当作亲生儿子。拿着这双精美的鞋子,我泪流满面,在朝鲜的日子,她们的温暖让我终生难忘。
尽管金姫丽家生活艰难,我还是曾几次偷偷给“阿妈妮”一些钱,想让她买些苹果吃,但她总是坚决拒绝。临走时,我偷偷把一个月的工资12元钱包好,悄悄放在她家的炕上,这算是我对她们的孝心吧。刚走出不远,金姫丽追了上来,把那个布包塞到我手里,我劝她收下,她坚决不肯,说:“你们志愿军从不拿我们一针一线,我怎么能收你的钱?我们是一家人,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就这样彼此推让了好久,最后她终于还是没有收下。
1958年3月,我回到了祖国,188团先驻平遥,后又调防太原。同年8月,我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南州分院负责管理工作。1961年5月,响应国家号召,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几十年来,虽然与“阿妈妮”一家失去了联系,无法再见,但我始终怀念她们,心中对这份深厚的情谊一直难以忘怀,我的朝鲜亲人们,永远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