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藏吉隆发现唐代石碑,内容记载让专家兴奋,原来野史记载是真的
迪丽瓦拉
2025-09-19 02:01:38
0

当然,我可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并稍作丰富细节描述,全文字数变化不大。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

---

你是否听说过“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据说唐朝有位勇猛异常的人物,名叫王玄策。他在出使西域时,竟然借助借兵,攻灭了天竺的一个国家,并将那里的国王俘虏带回了大唐。

这段故事却鲜见于历代官方正史记载,对王玄策个人的介绍也十分简略,几乎成了历史的谜团。

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人吗?凭借个人力量灭掉一个国家的壮举,真的发生过吗?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传说曾被许多人视为野史虚构,因为史学家们一直未能在可靠史料中找到相关证据。甚至因为对王玄策的记载稀少,他的身份一度被怀疑如同《说唐》中虚构的罗成一样,极可能只是小说人物。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藏吉隆县的一处悬崖边上,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块刻有唐朝文字的古碑,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怀疑,证明了“一人灭一国”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1990年代初,西藏吉隆县宗嘎乡乡长罗桑向西藏省文物局举报,称吉隆县城以北约4.5公里的阿瓦呷英山山口,有一块嵌于峭壁上的“神石”存在多年。

这块“神石”已经保存了数百年,而当时当地计划修建水渠,这块神石将面临被炸毁的危险。罗桑担忧其历史价值,极力争取保护。也正因如此,这块神秘的石碑才被更多人注意到。

消息传出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授霍巍与李永宪等人,与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尼玛和张惠清组成考察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西藏文物普查。

次日,考察队抵达阿瓦呷英山山口,对这块“神石”进行了详细勘测。

通过勘测,这段流传逾千年的野史故事首次得到了实物证据的支持。

藏民所称的“神石”,其实是一块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石碑底部临近当地藏民称为“鲁码满久”的季节性小河,由于修渠工程影响,碑的下半部分已被部分破坏。

尽管如此,碑文正中仍保存着篆书大字“唐大天竺使出铭”七字。

碑文其余部分因风霜侵蚀及水流冲刷,文字逐渐模糊,仅剩阴刻楷书的24行残文。

经过细致清理与专家鉴定,这块石碑的制作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初期,同时也是西藏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海拔最高的唐代石碑。

尽管部分文字因岁月和流水侵蚀难以辨认,专家依旧从碑文残存的220余字中,确认其内容记载了唐朝早期王玄策出使天竺,攻克北天竺国的壮举。

碑文大意称:显庆三年,唐朝国力日益强盛,民众安居乐业,吸引周边小国纷纷来朝贡。

唐高宗派遣左骁卫使王玄策,选拔关内良家子弟,带领使团经过一年多艰辛跋涉,翻越雪山,穿越栈道,历尽艰险出使西域。为了纪念这段征途的艰难与沿途壮丽风光,在此刻下铭文。

吉隆唐碑的发现,令史学界震惊异常,碑文内容让专家们欣喜若狂。从此,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不再只是传说或野史,而成为史实。

这块碑文为我们重现了千余年前那个传奇般的历史瞬间,娓娓道来了王玄策的传奇事迹。

王玄策是唐初著名的外交家,原籍河南洛阳,具体生卒年不详。他曾任广西融水黄水县县令,后晋升为五品官员。唐朝贞观年间至龙朔初年,他多次出使西域,活跃于外交第一线。

唐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王玄策为正使,率领30人使团出使中天竺,向天竺各国表达友好。

当时的天竺尚未统一,分为五国。中天竺国王戒日王尸罗逸多刚刚去世,大臣阿罗那顺发动政变篡位,自立为王。

他担忧唐朝使团的到来会暴露其篡位事实,引发唐朝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在途中截击王玄策使团,掠夺贡品,将王玄策等人囚禁。

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国大唐的代表,王玄策遭此侮辱,怎能甘心?他趁夜色与副使蒋师仁逃出牢笼,前往泥婆罗(今尼泊尔)。

随后,王玄策与泥婆罗国王谈判,借得七千多骑兵准备讨伐北天竺。

与此同时,吐蕃与唐朝关系逐渐紧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得知王玄策遭遇,派出1200多名士兵支援。

王玄策带领联合军队直扑中天竺首府荼博和罗城。

面对王玄策军队,北天竺国王阿罗那顺轻敌,以为自有庞大象军可挡。

王玄策虽然临阵临时学了些兵法,但面对强大的象军毫无畏惧,凭借“火牛阵”策略,很快将敌象驱散,逼回城内。

随后他利用云梯和火攻,三天内攻克荼博和罗城,击杀敌军三千余人,约一万敌兵在溃逃时落水溺亡。

阿罗那顺狼狈逃至东天竺求援,仍被击败,一无所获。

此役过后,王玄策名震天竺,击溃中天竺与东天竺军队,五百八十余座城池纷纷降服,东天竺国王尸鸠摩也愿归顺大唐。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押解北天竺国王阿罗纳颂及其后宫,俘虏约一万二千人、牛马两万余只返回长安。

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唐太宗将王玄策晋升两级,授朝散大夫,官居五品。

归国后的王玄策不仅带回了国王,还有中天竺国师罗迩娑婆。正是此人,后成了唐太宗生命的“杀手”。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炼丹服药。罗迩娑婆声称自己活了二百年,能炼制长生丹,唐太宗遂服用其药。

不久后,李世民因服用丹药而去世。

“一人灭一国”的传奇十年后,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他根据这次经历撰写了《中天竺行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及中印关系的重要文献。

唐朝官府据此书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编撰了百卷巨著《西国志》。可惜宋代以后,这些文献逐渐失传。

这几乎是我们现今能见到的王玄策所有事迹。若非那块西藏吉隆的唐碑,他的故事恐怕仍被视作野史或虚构。

作为一人灭一国的英雄,为什么王玄策的史料如此稀少?

这要追溯到唐朝初年背景。唐取代隋之际,李世民麾下名将众多,六十余路反王纷纷归附。

唐朝建国后,先后灭亡三十多个周边国家。灭国猛将比比皆是,王玄策的功绩放在当时并不罕见,因而朝廷重视不足,史书记载有限。

再加上王玄策品级仅五品,依照古代官修史书惯例,五品官员难以入正史列传,自然鲜有记载。

尽管如此,王玄策对古代外交的贡献不可磨灭,他三次出使西域,开拓了西藏至印度的外交路线,对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6月25日,记载王玄策“一人灭一国”传奇的吉隆唐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续为研究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发挥重要历史价值。

---

参考文献:

[1] 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碑的考古发现.中国西藏.1994,4.

[2] 何奕儒.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洛阳晚报.2015,07,10.

---

如果你需要我再帮你调整或添加更细节描述,也可以告诉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红色故事绘丨《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原创 神... 1986 年盛夏,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考古现场被一场暴雨笼罩。当考古队员掀开层层夯土,两座堆满青铜器的...
原创 他... 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之际,电影《长津湖》上映,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在激烈战斗中的坚强意志。影片展现了志愿...
原创 从... 在三国历史中,蜀汉的五位名将中,除了马超的死亡年岁被《三国志》明确提到,其他几位名将的出生年份和去世...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原创 张... 若张作霖未死,东北军能否抵抗九一八?——如果少帅接手后的正确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偶然间翻阅了几本民国...
原创 蒋...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国近代那个硝烟弥漫、百姓苦难深重的特殊时期,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通过搜...
原创 残... 残唐五代之时,社会动荡,英雄豪杰纷纷崛起,成就了这段历史的传奇。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涌现了十六位...
原创 历... 作为当今世界拥有最大国土面积的国家,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横跨欧亚大陆,尽管其政治核心主要位于欧洲部分,但...
原创 吕...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字数相近,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文丨煜捷...
风雨兼程 初心如磐,祝中国共产... 从1921年到2025年,104年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奋斗将一项项伟...
美国早期贸易逆差的根源 弗朗茨·泽维尔·哈伯曼 (Franz Xaver Habermann)。 Vuë de Boston...
学术争鸣丨“千斯仓”宋代钞版辨... 编者按: 2024年适逢纸币诞生千年,在中国纸币研究中始终无法回避的就是“千斯仓 ”钞版和“行在会子...
让考古遗址“保下来”“活起来” 考古遗址,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山西陶寺...
原创 抗... 兰州和平门:短暂的名字与深远的历史印记 兰州的“和平门”,这个名字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却承载了丰富的...
评弹新声忆峥嵘 《足迹·忆陈云...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7月3日报道:“市河潺潺映古今,阵阵弦歌忆伟人。强国复兴今正是,薪火相传赤子心。”一...
原创 李... 1978年5月,曾经的抗战英雄王近山已经临终,但在他临终的时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时...
原创 雍... 《雍正王朝》中,胤祥的身份虽然未明确交代,但剧中通过多次提到他母亲的高贵背景,间接揭示了他的非凡出身...
原创 一... 声明:本文内容均综合网络资料及个人观点撰写,请知悉。 有一种说法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一个军竟然配...
刘备为何不用张飞,而以魏延督汉... 全文共1993字 | 阅读需5分钟 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中王刘备回到成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