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率领的汉军,展开了一场远征中亚的战役,目标是剿灭北匈奴郅支单于。他们联合了西域各国的兵力,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行军,终于抵达了康居的境内,逼近郅支城。此时,他们在都赖河畔扎下营地,距离郅支城堡约三里。三里的距离是为了确保先侦察敌情,然后采取有效的进攻策略。因此,陈汤与甘延寿便携手登上一座小土坡,远望敌城。
这座郅支城呈现出三重防御结构。内城是用土筑成的城墙,外城则由两层木质防线构成,强化了防御。城楼上,五色旌旗迎风招展,鲜艳夺目。城头上,数百名战士严阵以待,身着盔甲,顶盔贯甲,严密站阵。城下则是骑兵不断奔驰,飞速穿梭,而城门两侧则有百余名步兵,排列成一个奇怪的阵式,他们一边喊话,一边练兵。守军还热情地向汉军招手,甚至用生硬的汉话喊道:“斗来!斗来!”这份挑衅的举动显得既狂妄又自信。
然而,汉军并没有立即回应“斗来”,这并不是陈汤的作风。我们之前提到过,陈汤是一位稳重而深思熟虑的指挥官,甘延寿也一贯讲求稳健的战略战术。面对匈奴军的紧密防守和不寻常的阵型,若不先弄清楚敌方的虚实,贸然进攻显然不明智。于是,汉军选择暂时稳扎阵脚,等待更多情报的揭示,采取“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在城下穿行的匈奴骑兵见汉军并未回应他们的挑衅,便以为汉军胆怯,便呼啸着冲向汉军营地。然而,汉军早有准备,所有强弩手紧握弓弩,箭头指向敌军,严阵以待。当匈奴骑兵靠近时,他们看见密集的铁箭尖,顿时吓得掉头而逃。这显然是一场试探性的进攻,匈奴骑兵试图测试汉军的反应。
而此时,汉军终于有了反击的机会。弓弩兵纷纷出营,缓步前进,开始发射第一轮箭矢。匈奴骑兵慌忙逃命,不敢反击,留下了数十具尸体。最终,匈奴骑兵迅速退回城中。可让人惊奇的是,城门口的那支奇怪的步兵队伍却依然勇猛,踏着整齐的步伐,朝汉军逼近。
正好在这个时候,我们有机会与陈汤和甘延寿一起,详细研究这支步兵队伍和他们奇怪的阵型。
《汉书》对这支步兵的描述只有短短一句:“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这一简单的记载,却引发了后人对这支步兵身份的无限遐想和猜测。因为从历史记载来看,匈奴一向以骑兵著称,几乎从未采用过步兵阵型,尤其是这种规整且密集的鱼鳞阵。这显然不是匈奴军的风格。
那么,既然这支步兵不是匈奴人,他们会是谁呢?一些历史专家开始猜测,或许这些步兵是罗马人。按照这个推测,汉朝与罗马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亚草原上就有过军事接触。这一理论一出,便引发了轰动效应。
所谓“鱼鳞阵”,顾名思义,便是阵型像鱼鳞一样一层层密集排列,呈现出如同乌龟壳般严密的防御结构。罗马步兵的战术中,这种阵型确实有过应用,但仅凭这一点就认为这些步兵来自遥远的罗马,似乎还显得有些牵强。
然而,这些历史专家并未就此罢休。在甘肃永昌一带,他们找到了一座名为“骊轩城”的遗址。古籍中曾提到罗马为“黎靬”,而“黎靬”和“骊轩”的发音相近,于是有人推测,骊轩城就是汉朝安置罗马战俘的地方。考古学家进一步在此地发现了与古罗马相关的遗物与墓葬,甚至找到了许多金发碧眼的古罗马人后裔。他们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一段长约10米、高约1米的S形土城墙,认为这可能是当年罗马军团在中亚的遗迹。
这一发现引起了轰动,许多媒体和作家纷纷参与其中,历史被神话般地渲染开来。更有甚者,成龙还拍了部贺岁片《天将雄师》,讲述了罗马军团与汉朝的故事,而《秦时明月》这类国漫作品也不乏类似的情节。永昌县也因此大兴土木,开始建设带有“古罗马风情”的建筑,甚至有村民穿上古罗马战士的服装,走街串巷,扮演古罗马军团。
然而,经过深入的研究,事实却与这些假设大相径庭。《汉书》后文明确记载,陈汤将郅支城的战俘全部赠送给西域各王作为奴隶,并没有将他们安置在汉朝境内。根据汉简的记载,骊轩城这个地名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之前就已存在,根本与郅支之战无关。
一些历史专家的假设也显得十分滑稽。比如,有人将罗马步兵与公元前54年在卡莱战役中败给安息的罗马军队联系起来,推测这些罗马士兵可能流落到康居,成为郅支的雇佣军。然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距离郅支之战已有近20年之久,且这些罗马士兵年事已高,根本不可能再战斗。
2006年以来,兰州大学的谢小冬教授团队通过DNA测序发现,甘肃永昌地区的村民并非罗马后裔,而是西域诸国的印欧人种与北方汉人后裔,解开了这个历史谜团。
因此,事实已经十分明确,所谓的骊轩城,只是中亚移民在河西地区建立的城市,而所谓的古罗马遗物,可能是丝绸之路上商队交易而来,并非罗马人直接定居。至于所谓的“鱼鳞阵”,可能是从罗马传入安息,再传到康居,最终由郅支军队采用的阵型。
如果我们假设这些步兵的阵型真的源自罗马,那么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匈奴的这支百余名步兵分为若干排,外侧士兵举起长盾掩护四周,中间的士兵将盾牌举向天空,层层叠叠,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龟壳阵”。当进攻时,步兵们缓缓推进,在接近敌人时,用盾牌掩护发射标枪,直到接近敌人后,便进入近战,用短剑刺杀。
然而,这种密集的步兵阵型,在骑兵和弓箭的强大威胁面前,显然难以应对。在这场战斗中,匈奴骑兵最终选择退守城中,而汉军的弓箭和劲弩将成为他们接下来的致命武器。
这一场攻城战,注定将是激动人心的史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