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孙吴的存在感相对较弱,尽管其统治在江东稳定了多年,但与蜀汉和魏国相比,其历史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显得有些逊色。
孙吴的创建者孙权在军事指挥上并不出色,很多战役的指挥能力甚至成为了后人的笑谈。但在内政方面,孙权展现了出色的权谋手腕,能够巧妙地运用政治策略。相较于刘备去世后依旧能给曹魏带来很大麻烦的蜀汉,孙吴则显得更加保守和稳重,虽然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更多依赖于人力、策略与时势的结合。
要说其中的原因,天时、地利的因素固然有影响,但更大的原因还是与孙吴的治国策略和实际操作有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孙策继父亲孙坚战死后,在袁术的支持下夺回江东,通过多年的征战稳固了江东的地位。孙策的进攻似乎拥有天然的合法性,毕竟他是在继承父亲的事业。但实际上,孙坚很早就离开了江东,并且死前始终是袁术名义下的一员部将。因此,孙策进军江东时,当地的士族和官员并不视他为真正的继承者,反而将其视为袁术的代理人,导致了剧烈的抵抗。
孙策面对的困境不仅仅来自敌人,更有来自江东本地士族的强烈反对。为了稳住局面,孙策采取了强硬手段,但这种做法使得他与本地士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孙策认识到,江东虽然是自己所打下的基业,但这片土地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善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为了治国安邦,孙策开始寻求贤才,其中名士张纮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建议。
张纮指出,当时士人依然忠诚于东汉朝廷,孙策如果继续以袁术的旗号行事,势必会引发舆论上的不利局面。张纮建议孙策与袁术彻底切割,借“匡扶汉室”的旗号获得更多的支持。孙策在张纮的帮助下,获得了淮泗士族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淮泗士族,大致上指的是位于今天江苏、安徽与山东交界一带的士族群体,这些士族大多因战乱而迁移至江东。张昭便是淮泗士族中的佼佼者。与江东本地士族相比,淮泗士族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地位,能够在孙策的治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孙策的治国策略便是借助这些士族力量,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尽管孙策名义上是“匡扶汉室”,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着眼的更多是江东的稳定与未来的扩张。
当曹操稳固了北方局势后,孙策适时向汉朝示好,拉拢了朝廷的支持,这也使得孙策与曹操之间的关系相对友好。然而,孙策由于处理江东本地士族时的强硬手段,始终未能与本地士族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最终,孙策在一场刺杀中丧命,孙权被迫接替了他的位子。
孙权继位后,虽然继续沿用了孙策的治国方针,但由于其个人威望较低,未能有效控制江东的本地士族,因此许多淮泗士族选择脱离孙家,其中就包括了鲁肃。鲁肃并非不看好孙权,但他认为当前的汉室已经无法复兴,而孙权的保守策略也难以应对未来的局势发展。鲁肃认为,江东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可以通过积极的扩张,逐步争夺天下。
正当鲁肃打算另谋高就时,周瑜的出现扭转了局面。周瑜与鲁肃的理念相似,都认为孙权应当在江东稳定后,主动出击,争取更大的地盘。周瑜进一步细化了战略,提议先夺取荆州,然后联合马超进攻曹操,力求一统江山。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予孙权太多时间来考虑这些策略。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势力迅速逼近江南,“愿与君会猎于江南耳”,张昭主张继续与曹操示好,而周瑜则坚持与曹操决一死战。在此时,鲁肃则与刘备接触,促使孙权与刘备建立了更为稳固的联盟。孙权与刘备的联合,不仅是为了应对曹操的压力,还为日后“江东帝业”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后,孙权面临是否执行“帝业”的决策,周瑜与鲁肃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周瑜主张趁机扣留刘备,并以联军主帅的身份继续推进战争,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未如期执行。周瑜死后,鲁肃接替了他的位置,并成为孙吴的重要支柱。在鲁肃的推动下,孙刘联盟进一步稳固,孙权也在荆州和益州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孙权的势力逐渐萎缩,尤其是在周瑜、鲁肃相继去世后,孙吴的军力和政治力量受到极大冲击。吕蒙的崛起为孙权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吕蒙最终也因病去世,随之而来的则是本地士族陆逊的逐渐崛起。陆逊与江东本地士族的关系较为复杂,他们更关注自身利益,而对孙权的支持逐渐减少。
最终,孙权在力图稳住局势时,不得不依赖本土士族的力量,但这些士族的态度往往是保守的。吕蒙的死、陆逊的崛起,以及本土士族的离心,都为孙吴的衰退埋下了伏笔。孙权直到去世后,孙吴依然未能统一天下,最终在孙皓时期被西晋所灭。
孙吴的衰落反映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孙吴的士族内部分裂,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外部支持,以及内部战略的不合时宜,使得孙吴未能在三国之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