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清宫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王府的场景,比如“鳌府”和“和府”。例如在剧中,鳌拜的宅邸门口挂着“鳌府”匾额,而和珅的府邸则挂着“和府”。但如果追溯到历史,鳌拜和和珅的名字单独悬挂“府”的匾额,恐怕早就遭到皇帝的抄家和罢官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鳌拜和和珅的“鳌”与“和”仅是个人名字,而非家族姓氏。鳌拜的姓氏是瓜尔佳氏,而和珅则姓钮祜禄氏。即便他们的权势极大,依照清朝的礼制,他们绝对不可能挂上“鳌府”和“和府”这样的匾额。
其次,在清朝,住宅是否能称作“府”并非随便可以决定的。即便像鳌拜和和珅这样有着极大权势的人,他们的住所也无法随便称为“府”。清朝的建筑礼制承袭自明朝,并且对住宅的规模、样式和布局都有严格规定。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社会地位,还与身份等级息息相关。若有官员或者权贵不遵守这些规定,可能会因触犯“僭越之罪”而遭到重罚,轻则抄家流放,重则满门抄斩。
根据清朝的礼法制度,只有皇室宗亲及高等级的贵族才能将住所称为“府”。这些贵族包括亲王、郡王、贝勒等高爵位的王公,而只有贝子以上爵位的王公,其住宅才有资格被称为“府”。贝子以上的爵位往往授予皇子,因而当皇子成年后搬出宫廷治理事务,也会称为“分府”。而对于外姓的高官,无论职位如何显赫,其住所则只能称作“第”,而不是“府”。
就像鳌拜和和珅,他们的爵位是“一等公爵”,按照清朝礼制,他们的住所应当被称为“一等公第”,而不能称之为“府”。
其实,清宫剧编剧并非刻意疏忽,实际上即便在清朝时期,也有不少人不了解这些建筑礼制。据《清稗类钞》记载,晚清时期曾国藩的湘军部将鲍超就曾因误解居所称号的规矩,闹出了笑话。
鲍超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他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曾国藩的器重。通过屡次立下战功,他不仅被同治帝接见,还被封为一等子爵。鲍超非常自得其乐,并准备在京城建一座新宅。当这座宅邸建成后,他决定在门口悬挂牌匾。然而,根据清朝的规定,鲍超作为一等子爵,住宅应挂上“一等子爵第”的牌匾。然而,鲍超对此并不知情,他听信了一位书生的建议,书生告诉他,子爵的住宅应当被称作“子和宫”,将“宫”字加在牌匾上。这个提议不仅不符合礼制,还可能触犯“僭越之罪”,那时鲍超有可能会因此受到法律惩罚。幸运的是,制作牌匾的工匠提醒了他,最终鲍超按礼制挂上了正确的牌匾——“一等子第”。
因此,清朝的建筑礼制极为严格,稍不留意就可能触犯法律。在清朝,只有皇族的亲王、郡王等高贵身份的人,才能将住所称为“府”。而其他如大臣的住所,则只能称作“第”或“宅”。
除了住宅的称号外,清朝的王府在建筑风格上也与普通百姓的住所有着明显区别。清朝的皇帝住所紫禁城的屋顶是明黄色琉璃瓦,而亲王府和郡王府则使用青绿色琉璃瓦。这种区分体现了王府的尊贵与普通百姓住宅的差别。
此外,王府的房屋数量也有严格规定。为了彰显王府的尊贵,房屋数量通常是七间正房、五间厢房,这一规格是为了避免出现“九五至尊”的数字,因为“九五”被认为是专属于皇帝的数字。而王府的大门和门钉也有严格的讲究,紫禁城的大门门钉数为81颗,而亲王府的门钉则为63颗,郡王府则为49颗。这些设计都暗示了不同王府之间等级的差异。
那么,如果王府的亲王爵位因为继承问题降低了,王府的规格又会如何变化呢?实际上,清朝的王府并不是王爷们的私产,而是属于皇帝的财产,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每当一位亲王的爵位失效或降级,其王府也会随之被内务府收回,并重新分配给其他有资格的皇族成员。比如,乾隆皇帝的小儿子庆亲王永璘在和珅被赐死后,嘉庆皇帝将和珅的宅邸赠给了永璘,成为了庆王府。但当永璘的爵位失去世袭权后,内务府便收回了庆王府,并改为恭王府。
关于清朝王府的规模,紫禁城作为皇帝的宫殿,是王府建筑的参照标准。紫禁城的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而像雍亲王府(即雍和宫)这样的较大王府,其建筑面积也只有6.6万平方米,远远不及紫禁城。更重要的是,雍和宫的面积经过了扩建,而最初它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即便是清朝的王府,其面积和规模远远不及紫禁城。
至于现在唯一对外开放的前清王府,那便是曾为和珅所有的恭王府。恭王府最初并非王府,它是和珅的豪宅,后来在乾隆皇帝的安排下,由和珅的后人丰绅殷德继承。在经历了改建和扩建后,恭王府成为了面积较大的王府。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王府当属礼亲王府和豫亲王府。礼亲王府以拥有众多房间而著名,而豫亲王府则因其院墙的高度而著称。豫亲王府的院墙为何比其他王府高三尺,则与乾隆皇帝和豫亲王修龄的围棋友谊有关。这一典故也为豫亲王府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
尽管清朝的王府没有明朝王府那么庞大,但与普通百姓的住宅相比,王府的建筑风格与规格无疑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