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的某个村子里,一场活动的过程被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络,引起了广泛的质疑,认为参与者在游行时使用了日本国旗。这一事件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官方则回应称,所使用的其实是铜锣旗,样式上有所不同,且旗帜上还挂有榕树叶和竹叶。许多人对此毫不犹豫地表示,从未听说过用这种旗帜来制作铜锣旗。作为一个来自山东的人,我坦言,不仅铜锣旗我未见过,连在节庆时用于开道的旗帜也很少听闻。不过,听说过的缺乏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我不能仅因山东没有这一习俗,便认定广东的某个县也必定没有。
在传播的过程中,谣言往往会显得模糊不清。这次关于铜锣旗的事件至今没有出现清晰的图片。然而,从视频截图来看,旗杆的顶端确实挂着东西,且圆形的旗帜明显偏小。另外,前面游行的人所戴的似乎只是普通的红色帽子,似乎没有特别的设计。
旗帜确实在外观上与膏药旗相似,但看上去像并不一定就是。比如,当中国首艘航母进行第五次海试时,人们会疑问那时候是否挂了日本国旗?实际上并没有,那是国际海事信号旗中的一种,代表着数字1。日本国旗的标准设计中,圆形的部分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日本国旗的历史源于船旗。1854年,德川幕府正式将太阳旗定为日本海上船只的标志,而在1870年1月27日,大政官决定将“日章旗”作为日本国旗。日本早期的名字是倭国。自汉朝光武帝授予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开始,日本便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之一。公元660年前后,日本派遣遣唐使前来中国学习,并向当时的武则天皇帝请求重新赐名为“日本”。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曾记载:“武后曰日本,倭国名日本遂定。”这一名称沿用至今。然而,在宋代以后,日本实力逐渐增强,不再称臣,而在明清时期常与中国交战。
中国自古以来出于对太阳的崇拜,采用日旗作为标志。例如,宋代画家萧照的《中兴瑞应图》中就描绘了日旗。北宋的苏汉臣所作的《货郎图》中间也出现了日旗。在明朝时期,日旗的使用更加普遍(同时还有月旗),见于故宫收藏的《明宫冠服仪仗图》图册。而著名的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船上也可见日旗的身影。
然而,由于缺乏官方的统一,明代的日旗种类繁多,常用于商船上,旗帜的底色和形状没有统一的规定。随后,日本也开始将太阳旗作为其船旗。总而言之,日旗是中国传统的象征,铜锣旗上采用此类图案,毫无疑问是基于传统的。而经过严谨考证可以发现,日本国旗的设计同样是受到中国传统的影响,两个分支从一个源头演变而来,一个成为了日本的正式国旗,另一个则流传于民间,演变成一种小众的旗帜。因此,不能因为日旗外观相似或个人的不理解就武断地认为它就是日本国旗。
不过,我个人认为,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误解,某些设计元素的微调或收藏是可取的。如果这面日旗搭配飘带,或者其底色有所不同,或许就不至于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