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加速了其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势力,他们不仅强占东北农民的土地,还迫使当地居民离开家园,给日本人腾出空间。而在这种背景下,水野百合子与丈夫水野六七,主动报名参与了第十一次“集团移民”,加入了当时被称为“开拓团”的计划,前往中国东北。水野百合子当时有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四岁,一个才一岁,一家四口满怀期待地来到了依兰县的天田村。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土情怀,但当时的日本物资极度匮乏,政府将资源几乎全力供应给了前线的士兵。国内的生活困难重重,每人每天只能配给四两米,根本无法吃饱,而其他副食品也只有凭票才能购买,数量有限。于是,日本政府通过宣传,告诉百姓满洲(即中国的东北)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什么都有,且大片土地处于荒芜状态,等待耕种。水野六七一家在听信了这一宣传后,和二十多户邻居一起加入了“开拓团”,踏上了开往满洲的旅程。
从启程开始,移民的所有吃住都被免费提供,这无疑是吸引那些在国内吃不饱饭的日本百姓响应号召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这些宣传的内容是否真实,百姓们也没有花费任何费用,而且当时的他们觉得既然没有花钱,就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切似乎是一个天赐的机会。水野百合子一家踏上了未知的土地,开始了他们的“梦想之旅”。
水野百合子一家来到了依兰县的天田村,安顿下来的第一天,他们就得到了安排的房子、粮食、耕牛和土地。水野六七虽然不擅长使用马,但开拓团的负责人还是给了他两头耕牛,并且还分给他家75亩土地。初来乍到的一切似乎都很完美,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土地和资源,生活条件也远好于在日本国内的困苦日子。水野六七觉得如此大块的土地,自己一人根本种不完,于是决定把土地租给当地的中国农民,自己则靠着收取地租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然而,在这种看似美好的日子里,水野百合子心中却有了疑惑:为什么在日本国内总是饿肚子,来到这里却有吃有住,甚至有肉吃?这些资源到底从哪里来?她开始向“开拓团”的团长询问。团长一开始并未察觉她的疑问,回答道:“我们住的房子是满洲人给的。”她继续追问:“那我们吃的大米呢?”团长回答:“也是满洲人给的。”接着,百合子问:“那我们的土地和耕牛呢?”团长的语气变得不耐烦:“所有的房子、土地、大米和牲畜,都是满洲人提供的!你要知道,这些都是我们日本士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明白吗?”面对团长的咆哮,百合子没有再问下去,但心中却充满了疑虑,她明白这些资源的背后,一定是有某种隐情,而这些显然不是凭空得来的。
1945年6月,随着战争局势对日方越来越不利,日本国内的兵源变得紧张。百合子的丈夫水野六七也被征召入伍,而仅仅两个月后,日本便宣布了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令人悲哀的是,水野六七在投降后依旧音信全无。在苏联红军的猛攻下,关东军的阵地节节败退,日本的“开拓团”也失去了保护,村中的人们开始了大规模的逃难。
水野百合子和其他数百名村民一起,背起行囊,踏上了艰苦的逃亡路。她背着两岁的儿子,牵着四岁的女儿,跟随着逃难的队伍,一路朝哈尔滨方向逃去。根据团长的指示,他们要前往方正县的伊汉通码头,等待关东军派出的军舰接他们回国。为了躲避苏联飞机的轰炸,大家只能小心翼翼地避开大路,穿越茂密的山林。荆棘的枝条刮破了她的衣服与皮肤,浑身上下伤痕累累。雨水不断,湿漉漉的泥路让行进变得更加艰难,队伍里的老人和孩子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一天的行程勉强也只能走个六七里。
终于,当她们到达方正县的大罗勒密时,才算踏上了大路。百合子感到无力,再也走不动,忍不住一屁股坐在地上。有人提出让她将女儿丢下,拖慢了大家的步伐,团长命令她把女儿抛弃。然而,百合子无法忍心抛下女儿,她抱住女儿不舍地说道:“孩子,别怪妈妈心狠,妈妈这是为你留条活路……”然而,团长却冷酷地坚持:“不把她丢下,我们都赶不上船。”百合子深知团长的冷酷,最终在痛苦中舍下了女儿。她的心如刀割般痛楚。
不久之后,百合子的儿子在逃难的途中也因饥饿而死。她自己也几乎因为饥饿昏倒,幸好被一个中国农民救了。她终于在1953年回到了日本。几十年过去了,百合子心中始终无法忘记那一幕:她的小女儿张开双手呼喊“妈妈”。她不知道女儿是否饿死,是否被中国人收养,还是在逃难途中被野兽伤害。尽管她回到中国寻找过,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这段伤痛的回忆一直伴随着百合子,成为她心头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她原本以为的美好未来,最终却成为了毁灭性的噩梦,摧毁了她的一生。她常常回想起那些时光,无法从那个梦魇中挣脱出来。这些痛苦,成了她晚年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