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从皇太极成功入关起,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国祚历时长达276年。这一时期不仅是清朝的辉煌历史,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章。清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背后因素错综复杂,包括统治者的昏庸与无能、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以及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等种种原因。一个严苛落后的王朝注定会走向灭亡。然而,如果时任慈禧太后能抱有一丝谦逊,清朝或许能延续其国祚。
为何清朝的灭亡与慈禧太后密切相关呢?这背后,实际上还有两位“关键人物”的影响,他们分别是美国总统格兰特和晚清重臣李鸿章。格兰特是美国历史上第十八位总统,曾参与多场战争,以其惊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声誉,然而在两任总统任期内,其施政却饱受争议。尽管他是优秀的军事家,却并不擅长政治,因为他进行的各种改革往往侵犯了利益集团的根本,这导致他在任期结束时不得不辞职。
辞去总统职务后,格兰特决定游历世界,1879年来到中国,与李鸿章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这场亲切会面中,他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款待。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此前他访问日本时却遭遇了冷遇,因为在他担任总统期间,日本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经过一番愉快的交流后,格兰特在离开前写信给李鸿章,信中满是他对清国未来的建议。
在信中,格兰特深刻指出清朝所面临的危机,认为其根本问题在于国家的“虚弱”。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道,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一旦身体虚弱便会遭到各种疾病的侵扰。相反,一旦强壮起来,外来势力自然无法侵犯。格兰特建议清朝应效仿日本,积极进行改革,推进工业发展,打开商贸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当经济、科技和军事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强盛,外敌才会对清朝心存畏惧。否则,即使是像日本那样的小国,也能轻易撼动中国的根基。
格兰特写的信中无不在重申李鸿章应加快国家的建设,否则将面临更大的压迫。他直言不讳地剖析了清朝的软弱,强调唯有工业发展和海外贸易,才能让国家迅速崛起。然而,慈禧太后对此并未重视,看到信后甚至愤怒地撕毁了它。
慈禧一方面认为清朝的海军战斗力相当强大,自身是亚洲的霸主,因而认为无须发展对外贸易,继续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她一直生活奢华,缺乏对国家的理智治理,使得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只能任人宰割,没有丝毫反击的实力,割地赔款的局面一触即发,庞大的北洋水师也在瞬息之间覆灭。
可惜的是,慈禧太后在位时并未倾听格兰特的良言。如果她稍加虚心,能够重视旁人的建议,清朝或许能获得更强的国力,避免在战争爆发时陷入毫无还手之力之境,不至于如此快速地灭亡。从这一点看,固步自封和盲目自信的清朝灭亡实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