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争夺一块珍贵美玉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赵国的和氏璧,秦国为了得到这块传世宝玉,曾以十五座城池向赵国提出交换。然而,赵国虽然心不甘情不愿,却因两国实力悬殊,最终不得不妥协。可秦王却背信弃义,得到了宝玉之后,便抛弃了最初的承诺,不再兑现城池交换的条件。
为了取回这块宝玉,赵国的名将蔺相如独自一人踏上了赴秦国的征途,凭借超凡的智慧与秦王周旋,最终成功带回了和氏璧。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完璧归赵”,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
和氏璧,这块声名赫赫的美玉,亦被称为“和氏之璧”或“和璞”,成为古代中国玉器中的至宝。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和氏璧中的“和氏”二字,实际上是与一位历史人物的名字相关联的。和氏璧之所以成名,离不开献玉人卞和的独特贡献。
卞和是楚国的一个匠人,他的故事与和氏璧紧密相连。传说中,卞和在楚国的荆山中发现了这块璞玉,经过细心辨认,他立刻认出它是一块无比珍贵的美玉。卞和不忍让宝物蒙尘,便将这块璞玉带回家中,经过简单的打磨后,便奉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
然而,楚厉王并未识货,他看到这块璞玉后,不但没有感受到其中的价值,反而误以为卞和拿来的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怒火中烧的楚厉王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膝盖,作为对卞和“愚弄”自己的惩罚。尽管如此,卞和并未放弃,等待新一任的楚国国君——楚武王登基后,他再次带着和氏璧去献给王室。然而,楚武王与楚厉王并无二致,依旧无法识别出和氏璧的珍贵,并命人再次砍掉了卞和的右膝盖。
无论如何,卞和依然没有放弃,他抱着和氏璧,满怀忧伤地在荆山脚下痛哭了三天。尽管眼泪已流尽,血却从眼眶中滴落,表达了他对世人无法识别宝玉的深深遗憾。楚国的新国君文王听闻此事后,派人前去探问,卞和坦言自己并非因酷刑而哭泣,而是痛惜宝玉未被识别。文王听后,心生兴趣,便亲自将和氏璧剖开一看,结果果然发现了其中蕴藏的美玉。为了表彰卞和的忠诚与坚持,文王亲自为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并予以珍藏。
和氏璧自此成为楚国的宝物,但它并没有长久地安放在楚国,而是经历了多次辗转流离。关于它的流传,民间有几种说法。一个说法是,楚威王在给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奖赏时,竟将和氏璧作为礼物赠送。这位大臣拿到宝玉后,非常高兴,便与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喝酒聚会。就在大家玩得开心时,突然有人提到河中有条大鱼,大家都去观看时,和氏璧不见了踪影。直到五十多年后,和氏璧才再次现身,被一位无识货者拿到市场出售,恰巧被赵国的内侍缪贤购得,后由赵惠文王得知此事,便要求归还。
然而,关于这一说法,许多人存疑。毕竟,作为国家的传世之宝,怎么可能轻易赐给一位大臣,又怎么会在五十多年后突然“失踪”,而且如此不合情理地再次出现。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赵国与楚国为缔结婚姻关系,楚国将和氏璧作为聘礼送给赵国。这一说法较为合理,但仍有一些不确切的地方,毕竟和氏璧如此重要的宝物,怎会作为普通的婚姻礼物呢?
无论怎样,和氏璧最终还是回到了赵国。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它的命运并未就此停滞。根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最终进入了秦国的宫廷,成为秦始皇的珍藏。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完璧归赵”后和氏璧的具体去向,但在李斯所撰写的《谏逐客书》中提到过,“陛下有随、和之宝”,其中“和”即指的便是和氏璧。因此,可以推测,和氏璧最终被秦始皇所拥有,并且被用来雕刻成了秦国的传国玉玺。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这块环形的玉石,怎么会变成一个方方正正的玉玺呢?实际上,和氏璧的外形和尺寸并未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最初,它可能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外表类似圆柱体,或者带有孔的环形玉石。根据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比如《玉赋》中的“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和《尔雅·释器》的记载,和氏璧最初可能只是经过简单的处理,去掉了包裹的石皮,尚未精心雕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氏璧才被用来刻制成了传国玉玺,且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
无论如何,和氏璧的传奇经历,已成为历史中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它见证了各国的荣辱兴衰,也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智慧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