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四大名将三人不能善终,为何唯独王翦历经秦国四王仍能得以善终?
迪丽瓦拉
2025-09-19 08:31:47
0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段落语义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也控制得差不多。下面是改写版本:

---

这里所说的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正是那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凭借非凡的军事才智与英勇战绩,在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四位将领。他们分别是效忠秦王嬴政的白起与王翦,以及效力于赵王的廉颇和李牧。

在这四位名将中,廉颇因年事已高,再加上仇敌的诬陷,最终郁郁而终;李牧则因为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遭到杀害;白起则因功高震主,连续被贬,最后遭赐死,命运凄惨。唯独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这对父子率兵攻破了战国七雄中的五国,最终功成身退,得以善终。那么,为什么在这四大名将中,只有王翦能够“平稳着陆”呢?

---

1. 王翦的初露锋芒

王翦,字维章,生卒年月已无确切记载,只知他是陕西富平县的名门之后。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王翦家族背景显赫。他的祖先是东周太子姬晋,因病早逝后,其子姬宗敬改姓王,后世尊称姬晋为王氏始祖。

王翦出生时,秦国国力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七国之间无人能匹敌秦军。但初入军营的王翦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卒。然而,金子总会发光,随着嬴政登基,王翦像尖锐的锥子穿透麻袋一样,逐渐展现出锋芒。

嬴政登基初期尚年轻,实权由其义父吕不韦掌控。吕不韦为报复五国联合攻秦之仇,派遣蒙骜(蒙恬之祖父)率五万先锋军,嬴政弟弟长安君嬴成蟜与樊於期统领后军五万,共同攻打赵国。

赵国方面,面对强敌也不敢大意,派出名将庞煖率十万大军守卫尧山。双方在尧山展开激战,秦军未能迅速获胜,蒙骜急派使者向后军求援。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长安君尚无军事经验,面对前军使者的调兵请求,慌忙召集樊於期商讨对策。樊於期与吕不韦势不两立,视其为权奸,更怀疑嬴政非庄襄王亲生,而是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

于是樊於期趁机向长安君暗示:你亲哥哥不是你真正的哥哥,但我樊叔永远是你亲叔。我们有五万人兵力,为何不趁机进攻咸阳,一举夺取政权?长安君一听,爽快答应。

樊於期便让使者回军,并密令手下写檄文诋毁吕不韦。因嬴政生母赵姬曾为吕不韦妾室,这檄文显得颇具可信度。但嬴政得知自己身份被质疑,震怒之下,命令军中将领王翦领兵平叛。

王翦在这场叛乱中初显才华。他派间谍潜入叛军,秘密送上劝降书,文笔犀利而又恩威并施,成功说服长安君放弃叛变。结果叛乱在一纸书信下烟消云散,长安君归降,樊於期逃亡赵国,后来成了荆轲献给秦王的礼物,但那是另一段故事。

此役之后,王翦声名大噪,凭一封信便平定五万叛军,若按当时国家人口百万计,比例相当于今日上千万级别的平乱功绩。此战也为他后续仕途奠定坚实基础。

---

2. 成为秦王身边的核心

成功平定叛乱后,王翦很快迎来更大的挑战。嬴政继位后,其生母赵姬升为赵太后,却仍与吕不韦暗通款曲。吕不韦见嬴政日渐成熟,逐渐失去掌控,便不敢再轻易入宫。

不甘心的赵太后,令能力出众的嫪毐进入宫中,成为太后的宠臣。嫪毐被封为长信侯,甚至生下两个儿子,掌控后宫事务,局势愈发复杂。

嬴政九年,一次嫪毐与侍中酒后争执,嫪毐自称“秦王后爹”,威胁三日内杀死对方。侍中闻言酒醒半数,急忙向嬴政告密,嬴政怒不可遏。

为查明真相,嬴政亲赴赵太后居所雍城行太子礼,出行期间由吕不韦代掌朝政。王翦预见可能发生动乱,秘密挑选三千精兵护卫嬴政,同时调兵返咸阳,准备应对危机。

果然,嫪毐趁机发动兵变,但王翦迅速调遣三万精锐军队迎战,成功镇压叛乱,活捉嫪毐及其两个私生子。嫪毐被车裂,两个私生子被麻袋摔死,雍城势力遭清洗。嬴政平定内乱后,免去吕不韦相国职务,遣回封地河南。

由于吕不韦声名赫赫,依旧众人敬仰,王翦再三建议嬴政处死吕不韦。最终,嬴政赐吕不韦鸠酒,昔日权臣黯然谢幕。

此役中王翦的表现可谓功不可没:护卫皇帝安全,镇压叛乱;助嬴政断绝权臣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从此,王翦成为嬴政统一天下的左膀右臂,深受信赖。

---

3. 平定北方诸国

内乱彻底清除后,秦王嬴政开始将目光投向全国。首战选中国势已衰的韩国,仅剩十几个小封邑,作为试探之地。

果然,其他诸国虽有口头谴责,但未有实质行动,嬴政遂派王翦与王贲父子率军开启逐鹿六国的征途。

北方大国赵国成为主战场。秦军同时攻韩攻赵,韩军不堪一击速败,而赵国则展开艰苦持久战。

当秦军桓齮接连被赵将李牧击溃,秦军士气低迷时,王翦挺身而出,重新整顿军队,与李牧展开胶着战斗。最终,李牧因离间计被赵王处死,两位名将未能分出胜负。

李牧死后,赵国无力再抗王翦,数月后赵王开城投降。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攻破蔚县,赵国灭亡。

另一北方大国魏国抵抗乏力,王贲率军势如破竹,迅速攻至魏都大梁(今开封)。魏王企图以坚城固守,却被王贲引黄河水淹没城池,三月后魏王投降,魏国覆灭。

燕国则因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嬴政震怒,再次派王翦南征。王翦攻破燕都蓟(今北京),燕王为求停战,杀死太子丹献首。秦军遂停止追击,转向南方楚国。

至此,北方五国相继灭亡,仅剩楚国与齐国两强。

---

4. 加冕为皇,善终的王翦

齐国因昏庸无能,面对秦国吞并赵燕,唯有割地求和,终被王贲率军灭亡,齐王无力反抗。

楚国作为南方霸主,疆域辽阔,兵力雄厚,嬴政召集群臣商议攻楚之策。王翦与李信两位将领获重用。

嬴政问李信需兵多少,李信自信答称二十万;问王翦,老将沉思后需六十万。嬴政笑言王翦老了,轻视楚国,遂先派李信蒙恬领二十万兵南下。

李信采用钳形攻势,却被楚将项燕识破,大败秦军,险些全军覆没。嬴政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王翦推辞再三,但嬴政坚持。

王翦要求六十万兵力及丰厚后勤保障,嬴政一一满足。王翦凭借丰富经验,稳扎稳打,展开持久战,筑营固守,削弱楚军锐气。

项燕虽为名将,但屡攻不下,最终在王翦精确判断下,楚军被击溃,项燕阵亡。楚国陷入崩溃,仅一年余便被秦军灭亡。

嬴政加冕为始皇帝,准备大封功臣。唯独王翦父子不入名单,他们交还将印,告老还乡,回归富庶家乡。

王翦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善终者,离不开他深谙官场规则,战功赫赫,又能恰如其分把握时机,自污避祸,且清楚定位自身角色,专注本职,从不越界。历代帝王尤喜此类臣子。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吕思勉《先秦史》

《史记》

---

需要我帮你做进一步调整或者加长某部分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内... 好的,我帮你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并适当丰富细节,字数也基本保持一致。 --- 在之前的...
原创 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岁月。这段时间里,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趁机崛起,不断侵犯和瓜分...
原创 中... 历史开讲 鲁迅、秋瑾、蔡元培、章太炎……这些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先驱和革命家,都曾有过一个共同的经历...
原创 王... 在中国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除了以卓越的战功著称外,他的政治智慧也是其他三位名将无法比拟的。...
原创 西... 一、平阳侯府的露水情缘 汉景帝末年,山西平阳县城的小吏霍仲孺接到一项美差 —— 到平阳侯曹时府上担...
铭记历史!青岛嘉峪关小学走进一... 2025年7月3日上午,青岛嘉峪关学校二(4)中队的队员们在辅导员和家长们的带领下,走进了位于青岛市...
原创 庞... 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第七》记载中提到,庞统在围攻雒县时,率领大军攻城,却不幸被流矢射中,英勇殒命,...
原创 清...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的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总体字数变化...
原创 被... 唐朝的名将苏定方,他在大破西突厥和征战高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去世时竟然没有被正史如《资治通...
原创 中... 苏联为何解体?苏式共产主义为何崩溃?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苏联偏离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共...
原创 李...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审理“王元琰贪腐案”的三司官员向唐玄宗汇报,称尚书右丞严挺之曾为王元...
原创 孔... 在动荡的古代乱世,最可怕的并不是天灾,也不是兵匪,而是那些能够左右人心、改变局势的谋士。他们或许并非...
原创 唐... 唐睿宗李旦一共有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和六子李...
原创 火... 少年杨衮与师兄高思继正坐在一处酒馆里,端着酒杯畅谈英雄豪杰。高思继一边豪饮,一边滔滔不绝地说道:“若...
原创 朱...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逐段改写,保持原意,同时加入更多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明太祖...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玉门油田... 玉门油田老一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玉门市老市区以南,老君...
原创 冷... 在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真诚地邀请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不仅能方便您与他人分享和讨论,也将带给您...
原创 香... 香药实际上就是我们现代所称的香料,之所以叫做“香药”,是因为在古代,人们通常将香料作为药物来使用,而...
原创 马... 在盱眙河西的鲍集镇,有三个村的名字很是特别,分别是“召四”、“召五”和“召六”。这些村名已经沿用几百...
原创 历...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凭借其祖父太祖的遗威与遗烈,国家的基础逐渐稳固,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对其政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