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其前身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的发展起源于秦献公时期,他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多次胜利。正是在这些努力下,原本在春秋末期已经陷入衰败的秦国逐渐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始重新走上强盛之路。这为后来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秦国得以在激烈的战国争霸中崛起。
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他正是《过秦论》中所称的“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的第一代君主。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再次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这场变法成为秦国在战国后期实现强国梦想的关键转折点。通过改革,秦国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军事建设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升,国力日益增强,逐步奠定了争霸的基础。
接下来,秦国历经秦惠文王的统治,使得秦国版图成为战国七雄中面积最大的国家;秦武王出兵攻占了中原重要军事据点——韩国的宜阳城,成功打破了秦国向东发展的战略屏障,迈出了问鼎中原的重要一步;秦昭襄王则在长平大败赵军数十万大军,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随后,秦孝文王虽在位时间短暂,但承前启后;秦庄襄王则攻灭了东周公国,逐步蚕食三晋地区,并初步设立了三川、太原两郡,为进一步扩张打下基础。
最后,秦王嬴政亲政掌权,开始积极推行统一六国的战略,发起历时十余年的灭六国战争,最终彻底兼并六国,统一中原。秦国从原本周朝境内众多诸侯之一,迅速崛起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随着秦朝的建立,一系列深远影响后世的制度也逐步确立,比如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和度量衡等。那么,秦朝前身的秦国到底是如何诞生的?秦人的祖先是如何获得分封为诸侯的地位呢?
事实上,早在秦国始封君秦非子建立周附庸秦国之前,秦人的祖先就已有被分封为诸侯的经历。嬴姓部族在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就是一方显赫诸侯。嬴姓之人曾在夏商两代显贵无数,且其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最早甚至可以溯及五帝之首黄帝时期。
据《史记》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由此可知,秦人最早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孙女,名为“女脩”(或作女修),因此秦人自称为颛顼帝的后代。
那么,颛顼帝是谁呢?我们熟知的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也是上古“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当时多个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之一。而颛顼帝的父亲昌意则是黄帝嫡次子,属于黄帝的直系后代。
《史记》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他长大成人后,辅佐伯父少昊(昌意长兄,黄帝嫡长子),因其功绩被封于高阳,以封地为氏,称为高阳氏。由此可见,秦人的先祖在上古三皇五帝时代已经是具有诸侯身份的一方势力。
少昊逝世后,凭借深厚民望的高阳氏击败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炎帝后裔共工氏(即赤帝祝融之子),继承了祖父黄帝与伯父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地位,先后在穷桑和商丘建都。因其部落名为颛顼氏,故称颛顼帝。
小科普一下:颛顼帝去世后,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亦是上古五帝之一。随后帝喾之子陶唐氏(帝尧)与女婿有虞氏(帝舜)依次领导部落联盟。后人将这五位卓有成效的古代首领合称为“五帝”。
颛顼帝的孙女女修生下儿子大业,大业是嬴姓部族第一位有名的男性祖先,为嬴姓得姓始祖伯益之父,同时也是黄帝的外曾孙。大业娶了少典部落女子女华,生下儿子大费,即伯益。
据《史记》记载:“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帝舜赞禹功,赐大费皂游(黑色旗帜飘带)。大费佐舜调驯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旗,并获赐姚姓女子为妻。此后伯益开始辅佐舜帝,负责山泽管理和鸟兽驯养,因表现出色被赐姓嬴,成为嬴姓的得姓始祖。
伯益在舜帝时期担任重要官职,成为重臣。自此嬴姓部族显贵起来。舜帝晚年,采纳四位重臣意见,将部落联盟首领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夏后氏大禹(颛顼帝直系孙)。大禹即位后,定国号为夏,分封帝尧嫡长子丹朱于古唐国,帝舜嫡长子商均于古虞国,并任命伯益为夏朝执行官。
伯益与夏后禹之间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有血缘联系。伯益是颛顼帝的外系玄孙,夏后禹是直系孙。作为夏朝执政官,伯益仅次于帝禹一人,可谓是史上最早的“宰相”,使嬴姓部族在夏朝初期即为顶级贵族。
据传,大禹晚年曾欲传位伯益,后者婉拒,最终传给大禹之子夏启。这被认为是“家天下”制度的开端,世袭私有制代替了三皇五帝时期的公有禅让制。数年后,伯益去世。
《史记》载:“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鸟俗氏;二曰若木,费氏。”伯益长子大廉因功被封,建立古黄国;次子若木治理水患,有功被封徐州(今江苏徐州、宿迁一带),建立古徐国。由此可见,嬴姓族人在夏朝时期已获封诸侯。
后来,伯益次子若木建立的古徐国被周穆王征服(徐偃王之乱),开始臣服周朝。战国时期嬴姓赵国的先祖造父,正是因救国功绩而获封赵城,其后代以封地为氏,形成嬴姓赵氏。古徐国最终于春秋时期被吴国灭亡。
伯益后代在夏朝末期纷纷投奔兴起的商国,嬴姓部族继续在商朝壮大。
据《史记》:“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夏、商、周三代先祖均为黄帝后裔,商与周先祖均为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子契和后稷,分别建立商国和周国。
夏桀末年,伯益次子若木的后代费昌忧虑夏朝局势,多次谏言。夏桀不听,怀疑费昌图谋不轨欲查办他。费昌最终携家投奔商汤,担任商汤御手,助商汤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击败夏桀,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
此外,大廉后代中孟戏、中衍二人也投奔商朝,成为商王太戊的御手,太戊还将女儿嫁给他们。值得一提的是,嬴姓族人极擅驾车,费昌、孟戏、中衍乃至赵国先祖造父均曾任君主御手。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中衍后代世代辅佐商王,直至末代商王,嬴姓族人多居高位,有的成为一方诸侯。其玄孙中潏镇守西北边陲,居西戎,子孙皆为商朝重臣。
中潏之子飞廉及其孙恶来均为商朝末期大臣,父子侍奉帝辛。恶来即西周封秦国的先祖,周武王灭商时被杀。但因飞廉当时出任北方官员,与次子季胜一同幸免。
恶来侍奉商朝致使其后代西周时期不显名,直到四世孙大骆娶申侯女儿为妻,嬴姓后人境遇才逐渐好转。申侯嫁女有两因:大骆血统显赫,虽落魄仍为诸侯贵族;两家曾有姻亲关系。
申侯女儿与大骆所生之子公子成继承犬丘封地,周孝王本想让公子成兄长非子继承犬丘,因非子善于养马,任西周马政官,短时间内显著增养优良马匹。但申侯力劝周孝王,称两次联姻助西戎归服,故希望公子成继承。周孝王妥协,将秦邑封给非子,号称“秦嬴”,非子成为秦国始封君,建立西周附庸秦国。
周孝王未封非子为诸侯,一是因其功绩尚不足,二是希望留才以加强王室对马匹的控制,保障军事和内政稳定。马匹为古代重要战略资源,尤其在战争中举足轻重。
秦国由附庸到正式诸侯经历百余年,至秦非子曾孙秦仲时晋升为西周大夫,因西戎反叛被迫促成。周厉王苛政激起百姓反抗,西戎趁机进攻西周,屠灭犬丘大骆族。周宣王继位平叛,封秦仲为大夫,诛西戎。秦仲战死,子庄公继续征讨西戎,立功封为西垂大庄公。
秦庄公之子秦襄公时,秦国正式晋升诸侯。因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打宗周,杀周幽王。秦襄公率兵救周,战功显赫,又护送周平王东迁,因而获封诸侯。
秦国成为诸侯后,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室日益衰弱,诸侯割据,春秋战国乱世开始。秦国发展迅速,成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与晋、楚、齐并立。
秦穆公自称霸西戎,奠定强国基础,但死后秦国逐渐衰落。直到战国时期秦献公即位改革,秦国才重新崛起。正如开头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