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的莫斯科,国际音乐大厦内一片灯火辉煌,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为自己庆祝七十五岁生日。面对来自中国的记者,这位亲手葬送了一个大国的老人,忽然语气沉重,字字珠玑地向我们发出忠告:“我劝中国朋友们,千万别轻易搞什么民主化,往往不会有好结果。”这句话,如一剂苦药,背后凝聚了一个国家覆灭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中国人深刻反思与警醒。
时间流转到2022年,戈尔巴乔夫离世,身后却留下满地骂声和责难。人们常将苏联的解体归咎于他一人,视其为亡国之君,但事实远比这复杂。虽然戈尔巴乔夫应为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准确地说,他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非直接造成了苏联的瓦解。换句话说,即使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也终将走向崩溃。
早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过契尔年科的权杖时,苏联已如一座千疮百孔的老屋摇摇欲坠。那时的苏联,三大难题如悬顶利剑:首先是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许多人认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犹如不断吸血的伤口,让苏联财政岌岌可危。其实,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累计花费约八百四十亿卢布,平均每年八十四亿,然而同期支付公务员工资则高达四百亿卢布。相比之下,战争开销只是九牛一毛。真正的伤害是,这场战争暴露了苏联所谓“社会帝国主义”的丑陋面目,使其意识形态优势荡然无存。正是这层优势支撑着苏联,得以在经济与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硬是与西方势力对峙了半个世纪。一旦失去这层意识形态的护盾,苏联就注定在对抗中败北。阿富汗战争一边打响,西方便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昭示着工人黄金时代的终结。
其次,是苏联工业体系的严重畸形。从一开始,苏联的经济结构便是重军工、轻民生,所谓斯大林模式。此模式使得苏联在短短二十年间打造出与西方抗衡的军事力量,但却牺牲了民众的生活质量。虽然老百姓愿意为国家、为理想忍受贫困,但问题在于第三大弊病的出现:党员干部集体堕落,腐败横行。
腐败在西方或许不算什么大事,但在靠理想主义立国的苏联,却是致命的毒瘤。早年苏联干部以艰苦朴素支撑国家渡过难关,可一旦理想破灭,腐败如癌症般侵蚀政权,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逐渐消失,冷漠替代了激情。80年代的俄罗斯人,面对国家衰亡,只剩下无力的叹息,没有了卫国战争时的壮志豪情。
正是在如此风雨飘摇的局势中,戈尔巴乔夫接过了这副烂摊子。换作是任何人,也只能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像勃列日涅夫那样拖延时间,苟延残喘;二是迎难而上,开启改革。显然,经济已开始负增长的苏联不容许戈尔巴乔夫再犹豫,他选择了后者。
上任伊始,他率先斩断了一根俄罗斯人长期的“毒瘤”——酗酒陋习。自沙皇时代起,俄罗斯政府依靠国营酒馆垄断伏特加销售以补贴财政,这导致全民酗酒成了顽疾。尽管戈尔巴乔夫的禁酒令初衷良好,但结果却是黑市猖獗,酒价飙升,民众反感情绪激增。连这根顽固毒瘤都难以拔除,更遑论苏联的三大病症?
然而,他仍坚定不移地挥舞改革之刀。令人震惊的是,他没有选择轻重缓急,反而设立了天马行空的目标:十五年内实现工农业产值翻倍,赶超西方。以当时苏联的病态状态,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为此,戈尔巴乔夫坚持两手都要硬——既不裁剪重工业,也不忽视轻工业改革。他试图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期待破除计划经济的僵化。然而结果是,GDP当年暴跌了13%,人民生活不但没改善,反而更加凄凉。民众开始质问:“这场改革,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正当苏联陷入深渊之际,1985年,美国联合沙特发动了石油战争,油价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不足十美元。苏联因石油出口收入骤减,外汇储备迅速枯竭。农业早已陷入困境,粮食产量无法自给自足,却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高价“蒙混过关”。此时石油价格骤跌,危机全面爆发。
此时的苏联,如同手术台上虚弱的病人,忽然遭遇重击,经济雪上加霜。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孤注一掷,加快改革步伐,期望挽救颓势。为此,他必须打倒党内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掌控重工业的老同志。
然而,苏联官僚体系铁板一块,老同志们权势滔天,根深蒂固。戈尔巴乔夫只能与他们妥协:加大重工业投资,换取轻工业改革的空间。最终,这种妥协之举无异于走向死胡同。想要真正改革,必须铲除这座权力大山。
于是,他组建了一支不受老同志控制的直属团队。令人讽刺的是,这批年轻官员,多是斯大林时代的老功臣后代,他们死守权位,阻碍年轻人崛起,腐败严重,理想破灭,转而拥抱西方自由主义。其中,雅夫科列夫、叶利钦、丘拜斯、盖达尔成了祸国殃民的代表人物。
虽然戈尔巴乔夫与这群“改革派”关系不错,但彼此并非真正盟友。改革失败后,他们逐渐架空了戈尔巴乔夫,最终导致苏联灰飞烟灭。民主化改革的恶果也在此一显无遗:当你未能建立起更好的新秩序时,贸然摧毁旧秩序,只会招致灭顶之灾。
此刻,我们应当从戈尔巴乔夫的教训中汲取深刻的智慧:历史的车轮无法逆转,但改革必须谨慎,需稳妥推进,否则终将自食恶果。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既有勇气担当,更懂得审时度势,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