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江阳老师的悉心拍摄,以及《官渡水运》拍摄者龙周富老师的用心记录。
提到“官渡”这个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东汉末年那场闻名遐迩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小时候,我爱读各种闲书,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那场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大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军事典范,一直深刻印在我的记忆中。
小时候听泸州的老人提起“官渡”,我自然就联想到那段历史,但实际上,泸州的官渡与那场著名的战役毫无关联,二者相去甚远,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不过,泸州的官渡本身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背景。虽然今天的官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的故事依旧值得一说。尤其是2000年发生的浮桥事故,更让人难以忘怀,至今依然让人心头一紧。
泸州官渡位于龙马潭区的西北部,南面邻接龙马潭区胡市镇,东北与金龙镇相连,西边则毗邻泸川区,距离泸州市中心城区约有十公里左右,地理位置处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现在,官渡属于龙马潭区管辖下的官渡社区。根据《泸县志》的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时,小市归属城厢,特凌(现特兴)属于安贤乡,而齐家、来龙、金龙、官渡、胡市则归会文乡管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来龙和官渡则划归来龙镇。
到了1992年,政府撤销了石洞、胡市区以及奎峰、长安、特兴、双加、永寿、官渡、来龙、齐家乡等多个乡镇,成立了石洞镇、胡市镇和特兴镇,同时保留了金龙乡和安宁乡。
贯穿官渡的濑溪河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母亲河,不仅是当地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也将官渡与周边的双加、石洞、胡市、牛滩、海潮等地紧密联系起来。
尽管只有一条河相隔,但过去人们过河必须靠摆渡。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时候这里无法架设大桥,只能靠人工撑船过河。据说当年有个地痞无赖盯上了这门生意,成了这里的“河霸王”。他撑着船摆渡,却经常敲诈勒索,不愿按规矩收费,不多给钱就不让上岸,甚至威胁将人推入河中。
周围的乡亲们无人敢招惹这个无赖,只能忍气吞声,渐渐积攒了不少怨气。正巧这时泸州来了位姓卢的州官,作风清廉,为民请命。他隐姓埋名,微服私访,来到渡口察看情况。
果然只见一个船家在摆渡,正是那个恶名昭著的泼皮。州官要过河去牛滩,双方谈妥价钱,船行到半途,那船老大突然跳上船头,双手叉腰,恶狠狠地说:“刚才价格太低了,现在要加价一半!”
州官虽心中愤怒,却不便露出身份,更怕无赖出手,只能无奈接受。上岸后,他立刻下令,责成当地包甲负责取缔无赖摆渡,安排两位孤寡老人免费为乡亲们摆渡,每年由牛王庙拨出二十石谷子田作为补贴,并负责船只维护。成立了“济渡会”,自此这里变成“义渡”,免费为群众服务。
这项政府倡导的义务渡船服务深受民众欢迎,人们纷纷称赞“官渡”这名字寓意良好。随着义渡的稳定运行,官渡逐渐从集市发展成小型场镇,经济和人气日渐兴盛,于是便有了“官渡场”之称。
官渡码头的摆渡服务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直到近年彻底停运。
事实上,类似官渡这样的义渡在中国沿江河流域并不少见,许多地方官员乐于推动此类公益项目。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旱路发展以及社会变迁,撑船的渡工数量不断减少,收入微薄,且地方政府也逐渐减少支持。
官渡亦不例外,义渡停摆后,虽新建了浮桥,但2000年8月20日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了这里。因当时群众安全意识薄弱,桥上拥挤,人们争相过桥,导致浮桥沉没,造成51人落水,虽有46人被及时救起,但5人不幸遇难,成为当地一段惨痛的记忆。
事故后,浮桥被拆除,政府组织机动船接送群众,渡口服务逐步恢复。随后还建起了一座桥梁,彻底取代了传统的船运,标志着官渡码头的历史逐渐落幕。
虽然官渡义渡已成往事,但“官渡”这一地名与濑溪河依然紧密相连,成为泸州乡镇民俗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承载着当地人的历史记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