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初,张国焘拒绝北上抗日,导致中共中央与红一方面军在9月10日与红四方面军突然断绝联系,单独北上。这段历史无疑充满了痛苦与屈辱,也是主席后来回忆时所称之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当9月10日的清晨,徐向前和陈昌浩刚刚起床时,他们接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报告:叶剑英参谋长失踪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不翼而飞。两人一听,都大吃一惊,心头一紧。随即,来自四方面军前方的部队报告称:中央红军竟然在夜间悄然出走,并且设立了警戒。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四方面军的指挥部完全懵了,大家不知如何应对这种突然的局面。
徐向前作为前敌总指挥,愣坐在床板上久久没有说话,而陈昌浩则显得异常愤怒和激动,气得他口不择言,还给张国焘写了一封愤怒的报告。陈昌浩气得几乎失去理智,他还派人去叫来了李特,希望能将带走的原红四方面军的人员追回来。李特,这位身世显赫的将领是谁呢?
李特,原名徐克勋,1902年出生于安徽霍邱,曾在苏联的莫斯科东方大学、乌克兰基辅军官学校、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等地学习,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1930年秋,李特回到中国,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随营学校教育长等职务。长征期间,他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副参谋长参与指挥。接到命令后,李特毫不犹豫,迅速策马扬鞭,带着一队骑兵向北追赶中央红军和红三军团。
10日上午,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中央机关与红三军团抵达了阿西以北的一个小村庄。主席和彭老总在一个喇嘛庙前,与叶剑英、杨尚昆、李德等人商讨北上的事宜。就在这时,后方突然传来骚动,原来是红四方面军的副参谋长李特带着一队全副武装的骑兵赶了过来。他骑在马上,高声喊道:“原四方面军的同志们,回头,停止前进!”
听到喊声,担任红三军团后卫的10团,立即进入了戒备状态。空气瞬间变得紧张,仿佛随时都会爆发冲突。李特还大声对红军大学的学员喊道:“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应该南下!”李德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用俄语斥责李特。李特丝毫不示弱,也开始用俄语与李德激烈争论,同时还回头对红大学的学员们喊道:“你们是跟外国人走,还是跟四方面军走?”这一喊,红军大学中原属于四方面军的学员悄悄地走到李特身后,形成了两条阵线。
眼看局势一触即发,主席和彭老总等人赶到现场,他们以温和的语气劝说李特到喇嘛庙里谈判,解释北上是中央政治局的决策。然而,李特并不买账,他激动地斥责主席说:“你们这是退却、逃跑的机会主义!”李特的这一态度,顿时引起了在场一方面军干部的愤怒。尤其是在李特下令让红军大学的学员们回去时,彭老总愤怒至极,骂他是“反革命”,甚至威胁要枪毙他。李特也毫不示弱,气愤地准备反击。眼看他要掏枪,李德误以为李特要动手,便立即上前把他紧紧抱住。李特拼命挣扎,但李德的臂膀像铁钳一样死死压住他,李特的气喘如牛。
作为一位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领导人,主席冷静地指示放开李特,并对围观的四方面军干部们说道:“如果你们非要南下,也可以,相信我们以后还会重聚。大家都是红军,是一家人,相信我们还会在一起。”在这种冷静的引导下,一、四方面军的干部和战士们默默地分开了,他们没有再说一句告别的话,也没有任何微笑或握手,整个分离过程显得格外沉重。李特带领着他的队伍,悄然南下,向着四方面军驻地走去。
李特的行为,虽然是奉命行事,却在红一方面军干部和战士心中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这一事件也给主席带来了极大的心痛。最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确实如主席所说,最终在甘肃会宁会师,完成了长征的壮丽篇章。
至于李特,长征胜利后,他被任命为西路军的参谋长,领导西征河西走廊。然而,西征的失败让他带领的部队最终失利,被迫撤退至新疆迪化。1938年,李特在王明的指控下被以“托派”罪名秘密处决,年仅36岁。直到1996年,经过原红四方面军幸存者的多次申诉,李特终于得以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