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东周时期,礼乐崩坏,乱象丛生,而这场混乱的始作俑者正是周平王本人。天子自身品行不端,导致诸侯纷纷效仿,各诸侯国内乱纷纷扰扰。其中,以春秋时期最大的诸侯国——晋国,所爆发的“六世之乱”最为惨烈,先后有五位国君被杀,最终小宗曲沃取代了大宗晋国,史称“曲沃代晋”。
晋穆侯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仇。这个名字的由来颇具深意:当年穆侯因征伐条地惨败归来,便给长子取名“仇”,以纪念这次惨痛的失败。三年后,穆侯征伐千亩大获全胜,正值此时,次子诞生,于是便取名“成师”。这两个名字在周礼中被视为不合规范,晋国大臣师服当时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嫡庶颠倒,必招乱象,晋国迟早大乱。”然而,当时无人理会他的警告,直到五十七年后,师服的话才被历史证明。
晋穆侯去世后,晋国内乱局爆发。穆侯的弟弟殇叔年龄较长,暗地里笼络贵族支持,表面上则多次向周宣王表忠。穆侯一死,殇叔迅速掌控了朝政,迫使太子仇逃亡齐国,自己登上晋侯宝座。可三年后,周宣王遭遇暗杀,失去了周王室的庇护,殇叔也被太子仇反击,仇回晋国杀掉叔父,自立为晋文侯。
晋文侯在位超过三十年。史书记载他二十一年间杀了周携王,获得周平王嘉奖,周平王特作《文侯之浩》表彰他的功绩,但除此之外,对他的其他政绩鲜有记载。文侯去世后,儿子晋昭侯继位,而文侯的弟弟桓叔——也就是成师——深受民心,令晋昭侯忧心忡忡,担心殇叔事件重演。为此,昭侯将桓叔封于曲沃。此举引发朝中强烈反对,因曲沃不仅比晋都翼城更大,且人口众多,且为晋国粮仓,将曲沃封给桓叔无异于削弱中央权力,但晋昭侯不为所动,执意如此,此举也拉开了“六世之乱”的序幕。
桓叔赴曲沃后,得到贤臣栾宾辅佐,曲沃势力迅速壮大,而晋昭侯却日渐焦虑,国政衰败。昭侯七年,朝中大臣潘父与桓叔勾结的阴谋被揭发,潘父竟联合翼城支持桓叔的贵族弑杀晋昭侯,并派人迎立成师为晋侯。桓叔率军未及抵达翼城,便传来潘父被杀,晋国大臣扶立昭侯之子孝侯为新君。桓叔攻打翼城未果,败退回曲沃,首战失利,但其侄子已被杀害。八年后,桓叔病逝,儿子曲沃庄伯继位。
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稳坐曲沃之君,再次进攻翼城。晋孝侯战死沙场,曲沃虽未攻入城内,翼城贵族又拥立孝侯之子为晋鄂侯。面对内外不利,庄伯选择退兵,双方进行第二次较量,晋大宗再次丧失国君。
此后六年,庄伯暗中积蓄力量。晋鄂侯六年,年轻的晋鄂侯突然暴死,死因成谜,晋国再度陷入动荡。庄伯见机不可失,再次挥军攻城,一举攻破翼城。曲沃庄伯本欲自立为侯,城内晋人贵族数次起义,逼迫他答应立哀侯之子为新君,小子侯登基。武公退回曲沃,但实际掌控晋国政权。
小子侯八年,年少的他被武公招至曲沃并遭弑杀。武公的弑君激怒了周天子,周桓王命令虢国联合梁、芮、荀、贾四国讨伐曲沃。面对强敌环伺,武公不得不放弃称晋侯的野心,退回故地。双方展开第四轮较量。
虽然晋大宗尚未被彻底覆灭,但经历多次战争,翼城已岌岌可危。晋人又立晋哀侯弟弟晋侯缗为君,然朝政不稳,民心涣散。晋侯缗七年,周桓王去世,晋国失去最后的庇护。曲沃武公趁机轻松入城,杀死晋侯缗,并以大量财宝贿赂新天子周僖王。经济拮据的周王无奈承认曲沃武公为晋侯,至此,历时六十载的“曲沃代晋”终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