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这场战争的过程,已经有一些研究资料还原得比较详细,尤其是《中国军事通史》和三军大学的《中国战争史》一书,它们对这场战役的描述相当全面。不过,尽管这些研究对战争的基本框架已有较高的还原度,仍然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被完全解答,从而导致了战争全貌的未完全呈现。
比如,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两人究竟是同时到达战场的吗?两人的指挥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周亚夫在击败吴楚联军之后,为什么没参与之后的齐地四国和赵国战斗?窦婴“监齐赵兵”又是指的什么?七国之乱究竟是三个月内平定,还是十个月的时间?
现有的研究可以通过几张战役过程图来进行简要概述——
(三军大学版)
(网络版1)
(网络版2)
这些图表总体上涵盖了战争的大致过程,但它们都过于简化,缺乏细节,因此并没有精准还原这场复杂的战争。实际上,太尉周亚夫是在公元前154年1月就出发前往洛阳,而窦婴则是在公元前154年2月才被任命为大将军,然后前往荥阳。也就是说,周亚夫和窦婴并不是同时出发,且战争初期,窦婴与这场战役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两人之间的指挥关系,虽然“大将军”在名义上可能稍逊于“太尉”,但在实际权力上,窦婴的地位反而更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指挥了周亚夫及其部队。
这一局面的背后,实际原因是梁王刘武身陷困境,他因周亚夫的驻军昌邑和不参与战斗的态度深感不满,甚至向汉景帝和窦太后直接请求,要求周亚夫前来救援。汉景帝在之前曾表示,如果自己去世,梁王刘武将继位,刘武更是窦太后的心腹。随着刘武形势危急,汉景帝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派遣使者命令周亚夫前往援助,但周亚夫却选择抗命。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汉景帝决定派遣一位更高级别的将领前往前线调解,而窦婴就是唯一合适的人选。虽然窦婴之前因与景帝的争执而被冷落,窦太后甚至一度将他排除在宫门之外,但在危急关头,窦太后终于放下架子,主动向窦婴低头,要求他出山承担大将军职务,最终窦婴答应了这个请求。
窦婴到达荥阳的时间并不是与周亚夫同步,而是晚了一个多月,约在公元前154年2月到3月之间。我们可以从几个证据来印证这一点。
首先,周亚夫麾下的弓高侯韩颓当参与了战斗,他原本是周亚夫指挥下的部将,负责攻占淮泗口并切断吴楚军的粮道,之后被调往齐地战场,显然这种调动需要窦婴的授权,证明窦婴此时已经在前线指挥大局。
其次,栾布是被窦婴带到荥阳的,因此他不可能参与周亚夫的早期作战。
这些情况表明,窦婴到达荥阳时,周亚夫已经取得了吴楚联军在下邑战役中的胜利,吴楚两国即将灭亡,梁王刘武的困境也已经缓解。窦婴的到来,可以说是在大局稍微稳定后,才开始真正参与到后续的战争指挥中。
窦婴的任务是指挥吴楚残余力量的剿灭,以及平定齐地四国和赵国。他派遣郦寄渡河北上进攻赵国,指派栾布、平阳侯曹襄等进攻齐地四国,而他自己则在荥阳指挥,协调整个战事。所谓“监齐赵兵”一词,既指窦婴的指挥职责,也暗含了他对战事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至于周亚夫,他实际上被窦婴安排去追击吴楚残余军队,尤其是在吴王刘濞逃往江东后,与东越联军联合重建势力。尽管史书上提到“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但并未清晰描述其实际指挥关系,从而让人产生了误解。实际上,窦婴的指挥权在这一阶段高于周亚夫,且他对周亚夫及其部队有指挥权。
了解这些关键的背景后,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还原“平定七国之乱”的整个过程,事实上,这场战争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深入探讨,现有的研究虽然已揭示了大部分内容,但仍有不少重要细节没有被充分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