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群官员在殿堂上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情景,这便是古代的“上朝”。与现代社会中开早会类似,古代的上朝也主要是向皇帝汇报工作,不过那时的“早会”要比今天的早得多,通常是天刚亮就开始了。那么,问题来了:没有地铁或公交的古代,大臣们都得多早起床呢?而他们又是如何解决早饭问题的呢?
首先,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皇帝上朝的时间和频率都有所不同。比如,像朱元璋这样的帝王,作为开国皇帝,他几乎每天都会召开早朝,工作繁忙,早会常常不落。而像万历皇帝就比较随性,在朱翊钧在位的48年中,他更像一个“佛系老板”,几乎每天都是矿工般的摸鱼状态,甚至在“争国本”事件之后,朝廷多年都不举行早朝。这也足以说明,大臣们是否上朝,往往得看皇帝心情如何。
一般来说,古代的早朝时间是从早上五点钟开始,直到七点左右结束。所以,大臣们得在五点之前赶到大殿,按官职高低的顺序站好,静待皇帝发号施令。要注意的是,各个朝代都会设有专门的御史来监察官员的仪表,确保仪容整洁,并记录是否有迟到或缺席的官员。如果发现违规者,立即处罚,毫不手软。
为了赶上早朝,大多数官员都得在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开始洗漱、整理复杂的朝服,然后匆匆穿越大半个京城,前往午门等候。如果官员住得远,甚至有可能在天还未亮时便得动身。可以想象,这个过程非常紧凑,而朝会的紧迫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官员们,不能有任何迟到。
此外,古代的交通条件极为不便,官员们的出行场景往往是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的轿子或马车,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享受坐轿子的待遇。因为人力资源在当时非常宝贵,只有高阶官员才能乘坐轿子,而且抬轿子的人力费用得由官员自己承担,很多官员其实是承担不起的。即使能勉强承担,他们也很少会选择这样做,因为这会被视为铺张浪费。因此,大多数官员还是选择了使用驴车或骡车作为出行工具,尤其是那些位阶较低的官员。
那么,官员们这么早上朝,时间又那么紧凑,他们是如何解决早餐问题的呢?难道这些官员早上都不吃饭吗?事实上,绝大多数大臣在上朝期间都是饿着肚子的。并不是因为时间不够,或者是忘记吃饭,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吃。毕竟,若是在家里吃了不合适的东西,或者喝了过多的水,一旦在朝堂上对着皇帝和众位大臣频频“开火”,那皇帝和朝廷的其他官员又该如何看待你?如此一来,今后的仕途恐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很多官员选择在上朝前不喝太多水,甚至干脆空腹上工。有些经验丰富的老臣会带上一些人参片,若实在忍不住饥饿,会含在人参片里提神和补充体力。
当然,也有皇帝体恤大臣们的辛苦,甚至在历史上,有一些英明的皇帝会下令,允许在皇宫内外设置摊点,提供包子、烧饼、馒头等早点,以便给官员们解决一顿早餐。也有一些开明的帝王会为官员们准备“工作餐”。比如,《册府元龟》记载中提到过:“文武百官,凡遇入阁日,宜赐廊餐。”所谓“廊餐”就是安排在宫殿廊道下的简便餐食。
等到朝会结束后,官员们还不能立刻下班。早朝之后,他们通常需要返回自己的衙门,将皇帝的旨意传达下去,并安排好下属的工作,同时处理一些个人事务。此外,朝廷时常派出监察人员,进行明察暗访,查看官员是否有擅离职守、游手好闲的情况,若被发现,就会遭到严厉的处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早朝并不是每天都要召开的,除非皇帝特别勤劳、喜欢工作。平时,大多数皇帝会选择每周召开一到两次早朝,少数情况下则会设定周期性的规律,如三天一次或每月开十次早朝。这也意味着,官员们每个月只需起早十天左右,其他日子可以照常上班。考虑到古代人作息时间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午七点左右就准备休息,所以凌晨三四点的起床时间,对于古代官员来说,实际上是比较常见的。而且由于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衣食无忧,即使偶尔饿一顿,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
综上所述,虽然古代的官员们上班时间比今天的上班族要早得多,但他们的上班之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艰难,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背景下的生活常态。